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钱给的越来越多了,话却越来越少了。”在参加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联合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做的一项关于父母与子女沟通的调查中,本市一所重点高中学生毛晓彤(化名)这样写道。在接受调查的500名7至18岁学生中,24%的人平均每天与父母交流时间不超过30分钟,认为自己进入高中阶段后几乎与父母无话可说的学生超过被调查高中生的70%。
近日,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组织了一次针对500名7至18岁学生的家庭调查,调查以父母与孩子沟通时间、方式为核心。结果显示,24%的学生平均每天与父母交流不超过30分钟,除了吃饭的时间之外,几乎与父母无话可说。尤其高中阶段学生,超过七成认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沟通甚少,一些同学甚至认为与父母交流是对牛弹琴。
接受调查的高一学生毛晓彤告诉记者,据他了解,许多同学回家后很难和父母说上几句话,唯一的沟通常是在晚饭桌上。“平时如果有零用钱的需求,父母都没有二话,但要想让父母陪我出去走走或看电影真是难上加难。还有的时候,孩子说十句话家长答不上一句,双方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你说东他说西,沟通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毛晓彤的同学方斌(化名)也有着同样的看法。
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王虹翔认为,现代家庭父母和孩子间沟通的频度与深度在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淡漠和疏远,24%的学生每天与父母交流时间不到30分钟值得警惕。孩子和父母产生交流问题,特别是中学生,起因之一是青少年处于第二次反抗期,不愿事事听从父母的指示,坚持自己认为的就是对的。此外,两代人出现了代沟,很多家长不懂得网络、短信、流行歌曲,孩子想做的事情也是父母所不熟悉的,与过去相比父母失去了权威。(记者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