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区巡礼 |
期待“破茧成蝶”柳州高新区创新创业纪实 |
|
中国网滨海高新:www.022china.com 时间: 2009-08-21 13:28:49 |
概要:1992年,在举国上下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热潮中,沐浴改革春风、迎来春潮涌动的柳江东岸,孕育出了一棵茁壮的新苗——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柳州高新区成立了。 |
|
|
|
|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这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这是一片生机无限的沃土。
1992年,在举国上下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热潮中,沐浴改革春风、迎来春潮涌动的柳江东岸,孕育出了一棵茁壮的新苗——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柳州高新区成立了。
17年的峥嵘岁月,17年的艰苦奋斗,敢闯敢拼的柳州高新区人,走出了不断跨越的成功之路。“十五”以来,在全国五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省级高新区中,柳州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利税、出口创汇、土地产出强度等主要经济指标排位第一。
2008年,柳州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91亿元,每平方公里投资达到20亿元,产出40亿元,每平方公里税收达2亿元。
1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今天,一座开发面积已达12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城在美丽的柳江河畔崛起。“科技战略的新高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今日的柳州高新区,已成为柳州市乃至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发动的重要基地。
柳州高新区,期待“破茧成蝶”,期待“美丽绽放”。
在改革的春天里诞生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激起了神州上下新一轮改革巨澜,掀起了中华大地新一轮开放热潮。
柳州是广西的工业重镇,工业基础雄厚。如何发挥柳州工业经济在广西工业化进程中的排头兵作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形成更加强大的产业聚集群体,提高支柱产业整体竞争力,是摆在柳州市决策者面前的一幅战略蓝图。
审时度势谋发展,柳州市的决策者们瞄准了柳江东岸偏僻一隅的那片杂草丛生的荒原之地,在这里设立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图以高新技术为驱动,将其建设成为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基地和示范区,以及培育柳州市未来新兴产业基地。
1992年9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作为省级高新区,柳州高新区从一诞生起,就肩负着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产业的历史使命。建区伊始,柳州高新区就提出了“建一流高新区,创特色工业园”和加大“一区多园”建设力度的大胆设想。“一区”即高新区中心区,“多园”即创建多个有柳州特色的工业园。并确立了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工程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柳州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4年初,柳州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召开,提出打造特大城市柳州和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战略部署:高新区作为城市东扩的排头兵,10年的发展已为河东的繁荣和柳州行政中心的东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步构建了“大柳州”的城市框架。一个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60至70平方公里的官塘新区应运而生。作为柳州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延伸区,官塘新园区是“再造一个新柳州”的重要内容。园区瞄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以及环保型产业。
“十五”以来,柳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出口创汇年增长率均为30%以上。在全国五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省级高新区中,园区的工业总产值、利税、出口创汇、土地产出强度等主要经济指标排位第一。
2008年,柳州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9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实现190.77亿元,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65.56%。
创新创业体系齐头并进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不仅需要合适的土壤、水分,还需要灿烂的阳光。
柳州高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就是一个温度适宜、湿度合适的“大棚”,它培育出的幼苗就是众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2001年8月,柳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作为综合孵化器,拥有2.75万平方米孵化场地的创业服务中心已成为创业者的家园。
近几年来,柳州高新区创新沃土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健康成长必需的要素——柳州高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孵化服务为中心,以项目基地建设为根本,以孵化器(园)建设为主体的创业孵化体系,建立各种有利于入孵企业创业者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创业孵化服务网络,提升整体孵化服务水准。
这是一组令人惊异的数字:经过柳州创业中心孵化,企业创业成活率到50%以上,要知道,我国初创企业创业的成活率不到5%!
柳州市华航电器有限公司、柳州市京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这一大批如今的行业翘楚、经过柳州创业中心孵化培育成长的创新型企业在柳州市发展壮大,成为广西乃至西部地区创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不断强化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柳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各项职能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柳州高新区先后建立了柳州留学人员创业园、柳州信息产业园、柳州新材料孵化器、柳州汽车电子专业孵化器等创业平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业的政策文件,设立“柳东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初步形成了功能强大、辐射全市的创业孵化网络和创业载体。仅2008年,新区的创业载体就引进各类创业企业81家,聚集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项目,为新区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柳州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各具特色资源共享的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专业化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8个、创新服务机构8家。采用不同的模式建设和发展信息产业园(软件园)、汽车电子孵化器和新材料孵化器等三个专业孵化器。这些研发平台有效地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了支柱产业的规模和档次。
为高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亦是柳州高新区辖内企业津津乐道的话语。高新区主动与银行商榷,达成意向,设立专项发展信贷基金,组建“柳州高新区技术融资担保公司”,用以支持区内高新产品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的注册企业。
柳州高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园区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柳州高新区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合作建立了铟锡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预应力机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零部件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工程技术中心,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小试研究、中试开发直至产业化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之路是艰辛的,也是高成本的。然而,当100余项高新技术转化为成果,每年新增孵化企业近百家;“嫦娥一号”和月球卫星上的密封件以及“神六”、“神七”飞船用的加速度计都打上了柳州高新区的烙印;柳工和柳州欧维姆公司被科技部等部委认定为全国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这一切令柳州高新区人在经历艰辛之后,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高端人才“但求所用”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
在柳州高新区,一直流传着“博士主任”的佳话:高新区首任和第二任两任管委会主任都是引进的人才。柳州高新区先后两任管委会主任谢名洋和张思奇两位博士在柳州市的诚心邀请下,先后来到高新区,和高新区一起成长,共同追逐梦想。
柳州虽是一座有着雄厚产业基础的工业城市,但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却“先天不足”。不但没有国家级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也只有广西工学院一所,这与工业城市化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和科研实力极不相符。
而起步晚且规模小的柳州高新区,如何才能克服“先天不足”谋求发展?
柳州高新区的答案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柳州高新区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多方位、多渠道地引进人才智力二以机制创新,用养分离,实现人才与项目对接,搭建起专家科技攻关平台,聘请专家担任重点项目技术顾问,与国内外著名科研单位合作开发重点企业科技项目,邀请博士生“假期挂职”、邀请知名大学到区内办学等为高新区企业进行技术攻关。
近年来,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的近百名在读博士先后到柳州高新区有关企业进行项目合作与技术攻关。
同时,柳州高新区还先后出台了《柳州高新区劳动人事管理若干规定》及《关于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并给予优惠待遇的实施办法》 等文件,创造人才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高新区先后组织了企业参加武汉、成都、南宁、西安等地高校毕业生“双选会”、“洽谈会”,通过招聘、引进、商调等形式,改善和优化高新区的人才结构。
一时间,高端才俊会聚柳州,人才效应迸发,产业发展功力大增:爱德斯电子科技聘请中科院软件所方贵明研究员为产品开发高级顾问并主持产品开发;邱定潘院士的矿浆电解项目大大降低了铟提纯的成本,无汞锌粉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铟的系列深加工产品打破了在国际上中国只能作为资源出口国的技术封锁……
更为可喜的是,经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一批专家,特别是院士、博士到柳州工作,为柳州高新区的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转化工作创造了条件,实现了科技与资本的良性联姻。
铸造特色产业集群
在广西,高新区的布局可谓“北有桂林,南有南宁”。
在北边,桂林高新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见长;在南边,南宁高新区则以生物工程及制药、软件开发、信息产业、大型电力设备并重。再远一点,包头高新区的“稀土项目”、青岛高新区的“海尔产品”、绵阳高新区的“长虹电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雄厚,蜚声全国。
那么,柳州高新区的特色产业是什么?
以资源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现有的产业和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构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铸造工业航母,逐渐形成了以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为重点,协调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电一体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实现从“散兵游勇”到“集团作战”的新跨越。2008年,新材料实现工业总产值90亿元,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30.9%。园区拥有铟检测中心、铟研究中心、铟交易中心等产业公共平台。
作为广西唯一的产业集群品牌,园区新材料产业集群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8年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园区以关键零部件为重点,形成了预应力、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共有50多个大类近3000多个规格品种,1000多种高新技术机电产品。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6.4亿元,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40%。
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园区拥有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柳州特种汽车厂、柳州农用运输车总厂四家整车厂,两家主机厂和近百家配件厂,形成了以整车、改装车、车用动力、零部件一体化的生产格局。
此外,园区在软件及系统集成、电子材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应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拥有腾龙煤电科技、欧亚自动化、怡得安豪节能控制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园区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2008年,大多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如铟格尔、华航、腾龙煤电、高华机械等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
立志打造“中国铟谷”
铟,一种稀贵金属的名字,与柳州高新区紧紧地连在一起。
作为在电子电信、光电、航空航天、通讯等产品不可缺少的原料,铟同时也是制造新一代铜铟硒高效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和制造下一代电脑芯片的关键材料。柳州是我国铟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铟产量世界第一。近年来柳州高新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倾力打造“中国铟谷”。
铟铝项目通过科技部专家的答辩,并获国家重点支持;中国首家铟谷交易中心永久落户柳州高新区;举办国际第一届铟产业高峰论坛;规划以铟为主的有色金属国际孵化器和国家新材料基地……柳州高新区高招迭出,向着国际一流的“铟谷”的目标加速前进。
致力于中国“铟谷”的构建,还拉动了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的延伸,成为高新区的主导产业。随着基地产业化的推进,近几年来,铟材料深加工满足了航空技术、晶体管、透明导电膜等多用途高级工业材料的需要,并聚集起一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铟谷基地建设正日益发挥出“大哥大”和火车头的作用。
柳州高新区还推动华锡集团牵头,联合铟泰、德邦等铟生产企业组建广西铟工业协会,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建战略联盟,全面展开与中南大学、北京有色院等知名院所,戴永年、涂铭旌院士等著名专家,以及国家发改委、海关、收储局等国家部委的高端对话,共同解决限制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政策瓶颈问题。 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利用联盟单位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铟深加工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仅2008年,铟工业协会会员共同完成了铟标准修订稿并获全国标准委通过,完成了高纯氧化铟及高纯氢氧化铟2个产品国家标准,以及其对应的分光光度氯含量等12个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此外,还完成氧化锡和掺锑氧化锡2个国家标准的申报。
|
项目概况 |
项目规划 |
设计理念 |
发展环境 |
政策解读 |
精彩聚焦 |
|
一季全面增长加大内资招商 专访海泰发展董事长杨川
据天津海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川介绍,公司一直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到渡难关的程度,主要还是保增长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形势比较乐观,市场确实有压力,今年工作重点放在BPO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只是速度放缓。[详细] | | |
|
|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