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通过推行“大孵化”,可以进一步扩大孵化器规模,聚集创新创业资源,提升孵化服务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生式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政府示范孵化器的角色转型和品牌输出,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24家孵化器群体,孵化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800多家,专业人才超过5.7万名,培育了国腾、迪康、海特、成飞集成、硅宝等22家上市企业……这是成都高新区提出“大孵化体系”构想后,孵化器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无独有偶,从2003年就提出“大孵化战略”的深圳市南山区,也成为了孵化器建设的活跃地。截至2011年年底,南山区聚集了32家孵化器,并诞生了拓邦、赛为、键桥、特尔佳、证通等一大批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深圳市南山区已经成为吸引创新、聚集资源的磁场。
“‘大孵化’是孵化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构建‘大孵化体系’将进一步扩大孵化器规模,聚集创新创业资源,提升孵化服务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生式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政府示范孵化器的角色转型和品牌输出,实践‘在高新区办孵化器’转变为‘把高新区办成孵化器’。”成都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李岗认为,通过推行“大孵化”,可以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构建创新孵化体系,形成一套引进、培育和服务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办法,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
在成都高新区,以成都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为主的政府主导型孵化器起步最早,并呈现不断壮大发展的趋势。同时,通过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大量民营孵化器在成都高新区蓬勃发展。目前,成都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政府示范孵化器为引导的多元化孵化器发展格局。
成都高新区集中政府优势资源,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示范平台。目前,成都高新区政府示范孵化园面积10万平方米,在建面积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96家,累计孵化企业1300家,毕业企业346家,实现产值180亿元,税收15亿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在大力发展政府主导型孵化器的同时,成都高新区还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建设专业孵化器。成都高新区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和七大产业集群,采取联合管理、业务指导等合作方式,与社会力量共建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天府新谷创业社区、天河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数字娱乐、信息安全等一批国家级、专业化孵化器。社会资源建设孵化器面积约90万平方米,进驻企业超过1000家,并呈逐年递增的良性发展态势。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还对分散载体资源加以引导,构建虚拟孵化器。目前,成都高新区南区和西区已建成的办公楼宇超过600万平方米,其中约15%的场地由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或租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000家。成都高新区出现了孵化器办公楼宇化、办公楼宇孵化器化的趋势,将优惠政策和服务延伸到遍布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成都高新区打造大孵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通过发挥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目前,政府主导建设的孵化器不足成都高新区总孵化面积的10%。”李岗表示,成都高新区打破了政府建孵化器的单一格局,逐步发展形成各种投资主体兴办孵化器的多元化特色。
而在深圳市南山区,其所开拓的“1+N+M”建设与运营模式,也极大地挖掘了社会力量建设孵化器的热情。该模式以深圳南山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建设N个共建孵化器,并指导和受托管理M个社会力量自行创办的孵化器,其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输出管理转变,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孵化器。
截至2010年年底,深圳市南山区形成了以政府主办、官民合办、企业自办、政校合办4种模式建立的孵化器28家,孵化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1500家,在孵企业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占据了深圳市孵化器产业的半壁江山。
“在推行‘大孵化’战略时,深圳市南山区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采取‘点、线、面、体’结合的办法进行全方位布局。点,即以孵化器建设为支撑点,加强孵化器自身建设,从数量和规模上壮大孵化器群体;线,即以南山大孵化器联盟为主导线,整合孵化资源,促进协同发展;面,即以建设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先锋城区为目标,在南山区180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布局、整体规划,构建最优良的创业和创新环境。体,即以政府、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知识服务业、企业等创新要素从不同层面共建创新创业的立体平台,整合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创新创业。”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发展与理论研究部相关负责人林德昌介绍。
加快创新要素聚集
“大孵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孵化器载体的增长,同时也实现了孵化器、孵化企业、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机构、各类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孵化资源的聚集。
为鼓励“大孵化”建设,成都高新区2011年首次安排大孵化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创新孵化工作。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还全力打造公共技术平台体系。成都高新区引进了国际知名的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和原厂商,采取多种模式建立开放实验室,构建高新区公共技术平台体系,专门成立高新区公共技术平台管理中心,制定成都高新区公共技术平台管理和支持办法,大力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元投入、可持续发展机制。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加快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依托梯级融资服务体系和盈创动力等金融服务平台,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成都高新区搭建企业融资平台,积极联系投资机构、银行、担保机构为企业筹集债权股权融资,推动产业资本与孵化器在孵企业的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成都高新区“大孵化”体系建设的倡导者,成都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还积极打造“天府”系列创业文化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都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办天府创业论坛,围绕创新创业主题,邀请知名企业家与本土优秀创业者分享创业经验,并与联想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想之星创业人才培训基地(成都)落户成都高新区。
“‘大孵化’体系的实施不仅落实了科技部推动现代科技服务业建设的精神,而且也更好地推动了孵化器创新服务体系、以开放实验室为基础的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等创新资源的聚集。”李岗表示,早些年芬兰、美国硅谷的崛起就源于这三方面资源的聚集,现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创新活力的推动也需要这三大支柱的支持。
林德昌介绍,为推动“大孵化”体系内各成员之间的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深圳市南山区成立了大孵化器联盟。该联盟由深圳市南山区各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创业投资机构等自愿组成,通过开展各种合作与交流,增强孵化器的孵化服务能力,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2010年,深圳市南山区自筹资金建立了动漫网游、数字媒体、云计算、新型储能等八大公共技术平台,并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创新资源共享服务,推动创新资源有效使用和对外开放,协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成果移转等,促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快速发展。
“大孵化”战略的实施,也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目前,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孵化投资资金逐步发展为包括天使资金、孵化资金、风险资金、引导资金的科技风险投资专项资金。近年来,科技孵化投资资金累计投资32个科技项目,直接带动3.2亿元风险资金投资南山,吸引IDG、软银、华平、招商科技、深圳创新投、高新投等众多投资机构关注南山。
“目前,深圳市南山区28家孵化器都拥有了各具特色的孵化服务,并形成了 ‘接触’创业沙龙、‘创业之星’大赛、国际交流与合作、产品与技术交易、公共技术平台、理论研究等一系列品牌服务。”林德昌表示。
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
“大孵化”战略的实施,不仅激发了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加快了创新资源的聚集,更激活了区域的创新创业活力。
目前,成都高新区通过构建“大孵化体系”,已聚集各类人才17.2万人,其中硕士及以上1.4万人,人才加速聚集态势明显,特别是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创业方面,共聚集了留学人员和博士企业433家,其中海归博士超过500人。梁朋、段江、罗旭斌、万华靖等海外高层次领军型创业人才分别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四川省“百人计划”等。截至目前,共有12名高层次创业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 在中西部地区位居前列;39人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成都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8人。2009年,成都高新区被中组部批准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1年成都市评选的“十佳留学回国人员”中9位来自成都高新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成都高新区孵化企业上缴的税收,已经超过了成都高新区工业企业上缴税收的一半。2010年,成都高新区孕育创新能力在国家高新区中名列第三名。”李岗表示。
而“大孵化”战略的实施,也让深圳市南山区成为一个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地区。截至2010年年底,南山共拥有博士约 5000名,约占深圳市博士总数的2/3。截至 2011年年底,深圳市已有博士后设站单位74家,创新实践基地 66个,其中超过一半分布在南山。
南山知识产权实力也日益增强。2009年,南山区成为深圳市惟一率先入选“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的单位。南山区还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等称号。
“从2003年提出‘大孵化’战略至今,深圳市南山区孵化器建设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在新时期又对‘大孵化’战略进行了全新规划,总体思路是使其功能从孵化单个企业到孵化整个产业,积极建设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争取使得南山 180平方公里的区域都成为创新环境最适宜、创新机构最密集、创新人才最集中、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突出的深港创新圈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先行区。”林德昌表示。(记者 邓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