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乐 杨国胜 高 祥 王永刚
潍坊城区以北,渤海湾以南,一片沉睡了千万年的盐碱滩被时代发展的大潮唤醒,一座新城神奇般地在这里崛起——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如喷薄之日出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而且孕育着潍坊从“三河时代”走向滨海时代的梦想,托起潍坊美好的明天。
万事俱备才能借到东风
山东潍坊一直被视作沿海开放城市,但长期以来,潍坊当地人一直没有“沿海”的概念,土里刨食的当地人多数从未见过海水。事实上,这里拥有140多公里海岸线,与青岛、烟台等城市不同的是,在潍坊的城与海之间,横亘着2600平方公里“兔子不拉屎”的盐碱地,“天苍苍,野茫茫,只见盐碱不见海洋”。
开发北部、走向大海,是潍坊人多年来的梦想和夙愿,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不懈追求。他们清楚地看到:作为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潍坊滨海是山东经济棋盘上一颗“重子”,借此,潍坊及周边地区的人流、物流可以从海上走出去,海外的资源又可从海上走进来;从环渤海经济圈看,潍坊是这挂金项链上不可或缺的一节,北接京津,东连胶东,为环渤海提供发展空间,也服务于这个区域的发展;从山东半岛看,承接亚洲制造业转移,滨海从空间上,人力资源上,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在经济发展中,空间是一种重要资源。潍坊的发展,受空间的制约已经越来越严重。歌尔电子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几年前落户潍坊,产值很快突破百亿元,因为无法为其提供更多的土地,使这个最有希望突破千亿元产值的企业为扩大生产而束手无策。
理想与现实,促使潍坊的决策者大胆地做出了超前的战略选择:坚定不移地走向北部、走向蓝色、走向希望、走向未来!
认识是一致的,但行为有差异。曾有干部认为决策是对的,但投资太大、治理难度太大,还是等有条件时再说吧。决策者认为:等条件看起来是等机遇,但机遇绝不会出现在“万事俱备”之前,事实是只有万事俱备才能借到“东风”。在这一点上,潍坊市历届领导高度一致且动作连贯: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沿海开发,以寿光市大家洼镇为基点,从建设盐田、搞海洋养殖和兴办盐化工企业起步,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为今后大规模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9月,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眼光和战略思维,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北部沿海开发,重点推进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和先进制造业,北部沿海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开发建设道路;2008年2月27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寒亭北部原滨海项目区和央子街道整体划归滨海经济开发区管理,同时扩大央子街道管辖范围。
新格局为滨海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用武之地,滨海经济开发区辖区面积达677平方公里,400多平方公里的存量用地、69公里的海岸线、无际的浅海滩涂和丰富的卤水资源,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这次调整,和国家下决心推进的建设环渤海经济圈的战略规划不谋而合,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
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国务院相继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一“黄”一“蓝”两个经济区的发展建设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之山东着力推进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集“三区”建设叠加机遇于一身,潍坊市委、市政府更加坚定信心:将北部沿海地区作为支撑全市增量投入、实现跨越赶超的最大战术空间,以每天平均1亿元的投入速度,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努力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主战区、新兴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先行区、全市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潍坊港于2009年7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201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此为标志,北部沿海开发建设进入了历史性新阶段。
连树都栽不活怎么栽住企业
站在新建的创业大厦上,潍坊市委常委、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苏立科说:当年这里一棵树都没有,市委主要领导质问我们:连棵树都栽不活,怎么栽住企业?!
滨海区完全建在盐碱滩上,虽然这里看上去广阔无边,因为滩涂万米沉降比只有3米,所以,平常不见海水,一遇风暴潮海水便会肆无忌惮地侵浸满滩,1933年的大风暴潮使海水涌到平常离海边30公里的寒亭区高庄村。海水过处寸草不生。
改善生态环境、保证新区建设顺利推进,首先要做的就是建设沿海防潮大坝。
从滨海新城规划落地的第一天起,沿海防护堤工程就是各重大基础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因为它一方面能防御风暴潮,同时兼具防沙、汛期行洪排涝、控制海域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亲海近水观光旅游等功能,另一方面还是滨海新城建设的关键支撑。大坝不是建在滩涂上而是建在海中,总长19.5公里,总投资20亿元,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
2008年11月7日举行大坝开工仪式。2009年9月起,大坝进入合龙冲刺阶段,到12月中旬先后来了七八次风暴潮,其中的三次将几百米长的坝体夷为平地。2009年12月28日凌晨,在数十年一遇的寒潮低温下,工人们内穿羽绒服、外加黄大衣还冻得哆嗦。随着合龙口收窄,施工难度越来越大,桀骜不驯的大海不甘心被截断,拼了命吞噬着一车车抛下的重石。终于,元月1日下午4时16分,坝内坝外的海水停止了咆哮——大坝主体合龙,截流成功了!至此,预计一年多才可能干成的工程,仅用了180天!
我们站在大坝上,倾听着海浪轻拍坝体发出的浪花声,就像大海跟这位新朋友窃窃私语一样。极目远眺,碧蓝的大海无边无际,海面上一艘艘货船如海燕般排列着驶向潍坊港。防潮大坝的建成,不仅保证了整个滨海新区腹地的安全,而且结束了潍坊“靠海不见水”的历史。“这里就是‘水城’建设最核心的部分。”时任滨海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的贾有余说。
按照建设“希望城”“太阳城”“幸福城”“欢乐城”的理念,滨海新区已经拉出了“海上水城”的基本框架:“希望城”——科教创新区;“太阳城”——中央商务区;“幸福城”——高档商住区,打造潍坊市滨海生态宜居区,其未来情景是家家通车、户户通船,开窗见绿、伸手钓鱼;“欢乐城”——旅游度假区,重点开发滨海休闲度假、观光游艇旅游、海洋文化体验等高端旅游产品,打造国内知名的滨海休闲旅游品牌。滨海区已在滨海水城“欢乐城”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风筝冲浪邀请赛;组织开展了万人海上风筝放飞活动,1万余名社会各界人士成功放飞了10465只风筝,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吉尼斯纪录。
美好的未来因为基础建设的进展越来越明朗。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绿化、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管网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都要着眼长远,高标准建设,打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落后的基础设施体系,以适应滨海区未来发展的需求。
滨海区绿化成本高,每平方米植树绿化的投入要达到450元,是内陆地区的近10倍。为保证苗木成活率,他们创造了特殊的绿化方法:把路两侧碱土下挖1.3米,自底层向上分别敷设排碱管、铺设20公分隔碱层、4公分的草苫子,再回填1米厚的种植土,然后栽种槐树、白腊等耐碱树木。到目前,已完成生态投入13亿元,整治开挖白浪河、弥河、“南一横”河道41公里,植树600万株,新增绿化面积3万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滨海区党工委副书记李树森介绍,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00多亿元,开发配套160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的潍坊新城正在形成。
一百平方公里干一件大事
“蓝黄”国家战略的实施大大增强了滨海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国务院批准滨海区升级后,已经有许多外商团组、知名大企业前来洽谈,大项目、好项目明显增多,各类发展要素向这里快速聚集。677平方公里的广大空间应该怎样布局?
潍坊市委书记许立全说:“有限选择,重点突破”是市委、市政府形成的共识。他们确定,以产业链为纽带,加快培植大型产业集群。按照发展大型物流、大型职业教育、大型旅游娱乐、大型装备制造和石化产业等要求,着眼于产业链条的补充完善,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加快相关企业和项目聚集,重点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投资大、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型企业和龙头项目,推进产业链条式组合、园区化布局、集群化发展,真正打造一批能够支撑潍坊未来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许立全说: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确定了七大产业园区,我们的目标就是每100平方公里干一件大事。
滨海区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园正在依托潍柴滨海产业园和潍坊瑞驰汽车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瑞驰汽车系统项目于2010年8月20日开始施工,5年后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可年产15万台整车和20万台新能源超级平台车及整车,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1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将成为潍坊市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园。围绕瑞驰汽车项目,滨海区正在建设总面积约7000亩的配套产业园,引进各类汽车配套项目100多个,形成集教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条龙的汽车“全产业链”,进而带动潍坊市汽车电子、装备制造、新能源开发利用及汽车相关配套产业等多种产业链的共同发展。潍柴滨海产业园的面积也达到了5000亩以上。
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七大产业集群都呈现出链式结构,形成了循环经济模式。他们依托原盐、纯碱、溴素等优势资源,稳定发展盐化工产业,形成了精细化工产业链;依托中国海油和弘润石化项目,形成了石油化工产业链;依托潍坊森达美港,形成发展海港物流、加工配送、配套服务产业链;依托华能风电、国电风电和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形成绿色能源产业链。目前,全区在建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80个,其中过亿元的148个,过10亿元的16个,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企业占到了70%。
2005年,一个统计数据让苏立科很受触动:开发区成立10年,人口只增加了6300人,相当于每年只增加了630人。为了凝聚人气,并为发展产业集群提供技术力量支撑,滨海区以“希望城”的理念规划建设了科教创新区,计划引进高校、高中职院校及科研院所50所,开发建设50平方公里,形成50万师生的规模,打造环渤海湾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职教中心和自主创新基地。
滨海科教创新区一期园区像一颗巨大的种子,初步形成“一岛、两环、一边、一轴”的规划格局,整个园区实现空间开放化、资源共享化、建设弹性化、后勤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管理整体化。目前,科教创新区已完成投资17亿元,一期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已有25所院校确定入驻,11所开工建设。
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矗立着“渤海明珠”和“蓝色畅想”两尊高耸的雕塑。“蓝色畅想”直面大海,其巨大的蓝色展翼似振翅欲飞的鲲鹏;“渤海明珠”借鉴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其造型与莱州湾海岸线形状相吻合,象征着潍坊是环渤海湾经济圈一颗璀灿明珠。红山文化玉龙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有滨海新区助力,潍坊对未来充满了勃勃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