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记者从滨海新区宣传部了解到,滨海新区始终坚持“以百姓受益为首”的原则,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作,提高文化民生、繁荣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政府的引导下,新区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文化惠民工程三年的建设任务:实现了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室在滨海新区范围内的全覆盖;新区居民步行10分钟就可找到相关公共文化活动设施或场所;群众艺术团队在强烈文化氛围下蓬勃发展,并形成了高水平文化惠民品牌,让群众及时享受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
每天晚上7点整,在塘沽新北街的贻成广场上一群身着鲜艳舞蹈服的老人谈笑风生地走来,他们放下包,换上精致的舞蹈鞋,将音响摆弄好,经过简单的热身后,“春光艺术团”团长方清香按下了音响播放键。老人们随性地舞动,时而优雅婉约,时而奔放洒脱,不一会儿,20余人的小队伍变成了百余人的大阵势。方清香告诉记者:“以前设施不好,健身就受到限制,现在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真的很感谢!”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过去简单的被动接受灌输,而渴望积极投身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广场文化就是在老百姓身边,近距离可看、可触、可参与的一种形式。恰恰满足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参与艺术的需求。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提升,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新区总计投入572万元推动新建和提升了港西街等7个街镇文体活动中心、83个农家书屋、126个村文化室,提前两年实现了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室行政村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2011年,新区将普惠农村农民的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向城区居委会、军营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公寓延伸,建立起50个“居民书房”和50个“居民文化室”,并奖励配发价值150万元的文化用品。保障居民步行10分钟就可找到相关公共文化活动设施或场所。
形成三大文化惠民品牌
刘磊是大港小王庄镇的农民。过去,他每到逢年过节才能去镇上看一次电影,1小时路程,5元钱门票,费时费力又费钱,一年只能看上一两次。现在村口的空地上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放一场免费电影,只需要从自己家里抬一个小板凳走十几分钟路来广场就可看了,“真是把文化送到了家门口啊。”为刘磊带来电影的就是新区的公益电影放映队,像这样的队伍在滨海新区共有20支,他们深入新区的农村、社区、军营、工地,累计放映公益电影将近7000场次,将“2131”工程创新地深化为“2191”工程,成为了滨海新区一块文化惠民品牌。
新区的另两块文化惠民品牌就是“市民文化讲堂”和“社区文化艺术节”。“文化讲堂”是新区由政府出资购买区外文化资源,聘请专业人士走进新区,开展书法、摄影、舞蹈、器乐等各类文化艺术培训辅导活动,参训人数累计8万多人次。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新区文化艺术的质量,更提高了新区百姓的鉴赏水准。滨海新区去年还成功举办了以“和谐滨海魅力社区”为主题的滨海新区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无论是参与演出,还是欣赏节目的人都是工作、生活在滨海新区的百姓,共计100余万人次。“我们平时社区活动都很红火,这次新区举办社区精品节目交流演出,给了我们一个平台,可以尽情展示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在巡演的后台,刚刚表演完舞蹈的张女士告诉记者。
文化团队蓬勃发展
“今年光消夏晚会我们就参加了20多场,加上到老年公寓、监狱、军队慰问和社区交流演出,我们的演出不下百余场。”大港评剧团副团长杨莲茹向记者介绍说,团员们对于评剧的热情也在演出中越来越高涨。在滨海新区各街镇居村,目前像大港评剧园这样的业余文化艺术团队有近400支,队员上万人,平均每个居村都有1支以上业余文化艺术团队。塘沽小海螺艺术团、杭州道街金色港湾艺术团、大沽龙灯队、渤海石油老年艺术团、汉沽阳光艺术团、汉沽飞镲队、大港枫叶艺术团、太平镇河北梆子剧团、港西街落子团……他们常年活跃在城乡居村,颇具影响力。2011年新区在社区文化艺术节中专门策划实施了市民文化讲堂系列活动,邀请天津市与新区的文艺名家深入街镇社区为这些业余团队培训指导,提高业余团队整体艺术素养和节目编排演出的水平。
“滨海新区好风光,春风送暖百花香,港口的船儿来来往往随波荡漾,国际大港巨轮成行……”听着大港评剧团自编自演的评剧表演唱《滨海新区好风光》中,不难看出剧团对于滨海新区的热爱。在新区的扶持和引领下,如今的大港评剧团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也渐渐有了一点名声,不久后,将由剧团牵头成立滨海新区大港评剧剧社,届时来自葛沽、小站、小海地、宝坻等地的评剧爱好者和票友将会齐聚大港,让评剧成为新区众多文化艺术画布中又一抹亮丽的色彩。(记者 李棽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