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校车安全细则集体"难产"(资料图)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去年11月,甘肃庆阳正宁县榆林子镇一辆超载的幼儿园的校车和一辆大货车相撞,导致21人死亡,其中包括19个孩子。这起不该忘却的惨案刚刚过去一年,很多人已经淡忘。最近,山东、浙江、湖北等地又出现了校车超载的新闻报道,超载人数都超过了一倍。
今年4月5日,国务院颁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各地都纷纷表示,要尽快制定《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细则。但时隔半年,部分省市关于《条例》的实施细则并没有迅速跟进。看来安全校车的运营之路依旧阻碍重重。是什么拖住了校车安全条例出台的步伐?
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校车工程已经实施了两年。国务院今年4月份出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后,德清县也与时俱进,按照国家新标准建设校车配套设施。对于这些变化,德清县乾元镇中心小学校长杨丽虹深有体会。
杨丽虹:以前这些停车点、候车棚都比较简易,现在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建设了符合国家新标准的停车棚。在原来校车都装有GPS卫星定位的基础上,现在又增加了实时视频监控。在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可以监控到驾驶员和学生乘车情况。
放眼全国,像浙江省这样已经出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省市其实并不多。目前大部分省市都只是出台了针对校车的工作意见。即便是在去年发生特大幼儿园交通事故的甘肃省,虽然已经开通了3000多条校车专线,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细则仍旧没有具体时间表。
在前两天召开的甘肃省校车安全会议上,甘肃省教育厅也只是要求各地在12月20日前相关方案上报到省里。《细则》出台看来依旧长路漫漫。而这一次会议上,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的一段讲话引起业界的关注。
王嘉毅:由省常委分管教育的领导来牵头,全省20个部门、厅局来参加,专门有一个校车的联席会议制度,这个会议制度定期开会来解决这个问题。
校车安全牵涉到教育、公安、交通等众多部门,当前多数省市没有确定牵头部门,协调沟通难度较大。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看来,这或许就是看似简单的“操作方案”如此“难产”的重要原因。
贾新光:这应该是教育部门来负责抓这个事,但是现在教育部门教育经费都很紧张,不可能有这笔钱。也没有明确谁来主抓这个事,这样就搁在这儿了。
贾新光说,在这拖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各部门怕担责任的心理。
事实上,除了地方政府部门主事不明、协调不力之外,运营、管理经费无法配套也是《细则》悬而不决的原因之一。
如今,“德清校车模式”已成为校车安全的榜样,其经验也在许多地方推广。但“德清模式”的背后,是地方财政的强力支持。德清县乾元镇中心小学校长杨丽虹告诉记者,在德清,校车购置、运营、保养、管理和维修费用都是由县财政补贴。
杨丽虹:平时这些校车的维护、保养都是由县政府委托管理校车的专营公司,派人在统一进行保养和维护的。很多家长都说,自从我们实施校车以后,解决了他们孩子的接送困难。再有从学校角度来讲,学校管理层面、老师也非常安心。
在浙江,全省每年校车的运营成本将达到8亿元。这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省来说,也是不小的投资。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费问题自然成为地方细则“难产”的症结。
贾新光: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校车它的经费问题,购车经费和管理经费现在没有落实,现在看中央政府不可能把这个全部承担起来,所以这个现在就非常麻烦了。
没有实施细则的规范管理,校车还未上路就处处碰壁。今年8月,广州市一所小学花了20多万元买了新校车,却因为上不了牌照,只能搁置在仓库。实施细则的滞后,甚至还影响到了校车厂家。
上海某校车制造企业市场部经理林伟:像前段时间,校车造了以后,公安不给上牌。为什么不给上?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地方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来跟进。
不仅新校车无法上牌,旧校车也面临着被废弃的危机。仅仅因为某一个细节不够新标准就被淘汰,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在一些省级细则还没有出台的县市,学校和学生们正面临着无车可用的尴尬境地,只能回到自行上学的老路。
国务院条例早早地出台,地方的配套政策却迟迟没有配套。无论是怕担责任也好,缺少资金也罢,都不能成为耽误校车发展、耽误学生安全的理由。因为政府部门份内的责任就在那里摆着,推迟时间,也推脱不掉责任。就算资金确有困难,但和学生的安全相比,那又是轻如鸿毛。(记者陈振玺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