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济南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继续举全市之力支持高新区加快发展,将高新区尽快打造成为区域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经过了“十一五”期间的高速发展,“首位经济”成为济南高新区在未来发展中新的定位,角色的转变也凸显了其新的职能要求。“瞄准一个目标,做足三篇文章,打好四大战役”,结合市区东拓战略的实施,高新区将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上跃居全市前列,努力跻身全国一流。
“首位经济”重在“首”
“所谓‘首位经济’,就是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位居全市各县(市)区前茅。”3月16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新文告诉记者。
然而,面对新的发展蓝图,高新区的家底如何?
记者了解到,“十一五”以来,济南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大都保持在30%左右,对全市的贡献率也有较大提高,已基本实现了“形成全市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也由第三方阵跃升至第二方阵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800亿元。在未来三至五年内,高新区内有4个工业园区年销售收入将会突破200亿元,另外有6个工业园区年销售收入也将会突破100亿元,产业聚集成效日益显现,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也将步入突破性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伴随着齐鲁人才特区的设立以及之前引进人才成果逐渐进入收获期,自主创新能力日趋增强,承载功能也将不断提升。
张新文表示,高新区力争到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0亿元,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跃居全市前列,成为全市发展的强势板块和重要引擎;在产业发展、创新驱动、节能减排、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走在前列,成为全市科学发展的样板和亮点;综合排名进入国家级高新区前10位,跻身全国一流高新区。
解读“高新区”
“高新区实际上是集高新区、经开区、东部新区建设主力军三大重任于一身,打造济南‘首位经济’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张新文表示,“也就是说,高新区既要长‘高’又要长‘壮’。”
然而,无论是纵向看,还是横向比,形势都不容乐观。
在全国层面,88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济南高新区排在18位、处在第二方阵,与第一方阵的全国一流高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如地处中西部的武汉、西安、成都高新区,经济总量也都是济南高新区的两到三倍。在全省层面,在省内8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济南高新区也没有绝对优势。在全市层面,在全市11个发展主体中,高新区的经济总量还只处在第二方阵,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指标都还只排在第五位,并且历下、市中、历城、章丘的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
审视自身,济南高新区显然也存有不少问题: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少,重大项目储备不足……要将“高新区”这个题目分别破解开来,显然,每一个题目的作答都不会轻松。
“一是围绕‘高’字做文章,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以鲜明的产业特色抢占新一轮区域竞争制高点。二是围绕‘新’字做文章,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就应该在科技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环境创新上实现突破。三是围绕‘区’字做文章,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区。从侧重产业发展转变为产业和社会形态的协调发展,从‘园区’向‘城区’转变已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张新文说。
找准“首位经济”的基石
“济南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主题对于高新区的发展更有现实意义。”张新文表示。
打造“首位经济”,就要找准发展的基石。而要发展高层次的服务业,就需要有相应的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和物质载体。汉峪总部经济基地、齐鲁外包城、综合保税区和孙村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四个经济区域相互之间尽管分工、定位非常明确,但又相互融合,构成了高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完整拼图。
记者了解到,汉峪总部基地主要是规模化聚集发展总部经济、大型商贸等,建成后,基地将占地近1000亩、总投资上1000亿元、聚集10万人,而税收也将过100亿元;在综合保税区建设方面,集审批、扩区、规划、招商四位一体、同步推进,使其真正成为济南外向型经济的示范区。在孙村先进制造业聚集区,高新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孙村新区先进制造业达到年销售收入1500亿元的规模。在齐鲁外包城建设方面,力争3至5年内,达到入住企业2000家、从业人员6万至8万人、年营业额30亿美元的规模,建设成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世界知名的服务外包基地。
对于济南高新区而言,“稳中求进”重在“进”,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高新区正处于跨域发展的关键阶段,虽然有困难、有挑战,但有利因素明显多于不利因素,‘大招商、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期已经到来。”张新文表示。(刘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