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022china.com/uploadfile/20120321/20120321132321976.jpg)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全木结构、两头圆、有帆——最近,北塘渔民协会正在着手建造一条这种名为“门锭子”的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往前数百年,在天津海域上打鱼用的都是这种船。
长12米宽4米
跟现在的渔船相比它有点儿小
在北塘渔港一侧,冷库前的码头上,一艘木船已然成型,只差桅杆和帆。船身长12米、宽4米,渔民们管这种大小的船叫“四丈船”。跟渔港里停着的渔船相比,它显得有点小,虽然木料是全新的,可风格怀旧了许多。
船的一旁堆放着不少木料,都在十几米以上。十几名男子在船上船下忙活。四人在船下“捻船”,将船体上木板之间的缝隙里塞进麻草,再涂上黏合剂,为的是使船更严实。
八旬技术指导
老人在北塘海滨一带是个传奇
正在船下干活儿的朱少波指了指船上的一位老者:“他是我们的技术总指导,修船全靠他了。”老人叫赵洪琪,生于1933年,北塘人,13岁跟父母上船打鱼,22岁起开始学习做船,1958年起正式开始修船造船。
据说,老人这几十年走遍大江南北,手里有几百上千种船的样子。在北塘甚至天津滨海一带,这位老人就是一个传奇。年近八旬的赵老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上船下船如履平地。
“我小时候,整个天津海滨的渔民都用这种船出海打鱼,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淘汰,改用柴油动力渔船。这种船靠风力行驶,二级风就可以走,最高能抗六级风。”赵老介绍,之所以叫“门锭子”,跟船的形状有关,“两头都是圆的,平底,跟金锭形状接近。”赵老说,他们十几个人已经干了20天了,还有10多天就差不多了。
懂的人很少了
再不做出来工艺就可能失传了
北塘渔民协会会长张文明一直在船上忙,记者好说歹说,他才下船接受采访。
“早些年,赵老的眼睛还看得清,自己动手制作一米多长的渔船模型,全被北京的客人买走了。现在,他做不动了,自己手里都没存一件。”张文明不无惋惜地说,他介绍,之所以请赵老出山出于几种考虑。“北塘渔港在两年前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渔港,不少北京游客都到这里来旅游,配合这种形式,我们想到修一艘老式的木船,在这里展示,也是渔港文化的一种体现。再说,赵老已经快80岁了,两个徒弟也都60多岁了,不趁他们有精力修出来,以后怕是没有人懂得修这种老船了,这也是对无形资产的抢救吧。”(记者 高立红 摄影记者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