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滨海人爱吃海洋,处理吃剩下的虾头、虾壳、贝类的内脏、裙边等下脚料通常采取两种方法,普通居民直接丢弃,海鲜加工厂则大多采用化学方法进行降解,这都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然而,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垃圾、下脚料的物品,在天津科大海洋学院师生的眼中却成了宝贝。他们通过4年的研究开发,从这些低附加值的虾类、贝类下脚料中提取了糖胺聚糖、牛磺,并制备出了低聚壳聚糖和复合蛋白粉等,这些产品可运用于保健品、功能食品以及饲料原料等。解决了目前贝、虾加工业附加值低、精深加工滞后、二次污染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低值贝类和对虾加工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目前,复合蛋白粉和低聚壳聚糖以及实现产业化,3年累计新增产值1515.224万元。在“2012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中,天津科大海洋学院科研团队独立完成的《贝、虾活性成分研究及高值化利用技术开发》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
贝类提纯可做降糖型保健食品
将低值贝类、贝类下脚料高值利用的技术来自于天津科大海洋学院科研团队,他们独立完成了《贝、虾活性成分研究及高值化利用技术开发》,项目成果解决了目前贝、虾加工业附加值低、精深加工滞后、二次污染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低值贝类和对虾加工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在海洋学院实验室内,4瓶白色的粉末和晶体就是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项目负责人袁春营老师介绍说,这些都是从低值贝类、贝类下脚料中高效提取出来的。
在汉沽,白蛤、花蛤是常见的贝类,产量非常大,仅花蛤年产量就约300万吨。与此同时,人们在食用扇贝这样的海鲜时,通常也将内脏、裙边等部分视为下脚料。为了提高这些贝类的附加值,实现零排放,袁老师团队在贝类中提炼出了糖胺聚糖,并确定了最优提取工艺。从这类贝类中提取出的糖胺聚糖具有较好的抗凝血活性和抗深部静脉血栓活性及降血糖效果,扇贝加工下脚料糖胺聚糖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此外,研究团队还从市场上常见的脉红螺中提取出了牛磺酸,袁老师介绍说,这是一种含硫的非蛋白氨基酸,在体内以游离的状态存在,不参与体内蛋白的生物合成,但却与胱氨酸、半胱氨酸的代谢密切相关。在日本畅销40年的保健品力保健里,就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丰富的牛磺酸,可以有效抗疲劳、调节机体免疫力。
对于提炼出的糖胺聚糖和牛磺酸,研究团队并没有让它们“定居”在实验室内,而是要将它运用到开发保健品及功能食品中。目前,研究团队掌握了制备高纯度糖胺聚糖的技术,已和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开发具有软化血管、降血糖效果的功能食品,未来2年内有望投放市场。
对虾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实现零排放
在滨海新区的一些海鲜加工厂中,新鲜的虾被做成虾仁出售,但虾壳、虾头等下脚料大多没有实现高值化利用,或是简单地做成虾酱,或是被采取化学方法制备甲壳素,产生酸碱废液,给环境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污染。研究团队采用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技术,处理这些下脚料,生产出了低聚壳聚糖,另一方面发酵废液二次发酵植物蛋白生产复合蛋白粉,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零排放。这种蛋白粉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鱼粉。
据了解,鱼粉是水产、畜禽类养殖业饲料的必需成分,我国约80%的鱼粉需要进口,国产鱼粉质量不高且量较小。新型的蛋白粉便可以减少水产、畜禽养殖业对于鱼粉的过度依赖。此外,研究团队还从对虾中获得了功能性低聚壳聚糖,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功能性质,在保健食品、生物医药、日用化妆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目前,复合蛋白粉和低聚壳聚糖已经实现了产业化。项目实施以来,开发的实用技术在天津的宁河、东丽及河北的唐山等地进行了熟化应用,生产出了优质的复合蛋白粉和低聚壳聚糖,满足养殖业和医药环保业的需要,3年累计新增产值1515.224万元,新增利润769.656万元。复合蛋白粉和低聚壳聚糖用于天津塘沽的红鳍东方豚和半滑舌鳎养殖及天津汉沽的中国对虾养殖,衍生出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记者 王祖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