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王京文老人,我们找到当时他们学习的地方
临城县第一批“赤脚医生”仍然坚持在第一线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1965年,天津派医疗队去河北承德、邯郸、衡水、邢台、沧州等地参加农村卫生建设工作,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并带出了当地第一批“赤脚医生”。时隔47年,当时只是跟师学徒的王京文感念恩师教诲,欲来天津“寻根”。北方网记者来到河北邢台市临城县,跟随王京文老人重走学徒之路,并接老人来天津与恩师相见。
11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河北省临城县。跟随王京文老人的脚步,我们见到了当时学徒的六位老人,他们现在有的仍然服务于农村医疗卫生的第一线,有的成为乡镇党委书记,有的是临城县卫校校长,而王京文老人后来成为临城县中医医院的副院长。如今这些老人退休后,“重操旧业”为乡亲们看病。
提起这些老师,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当时条件非常艰苦,老师们当时是‘半农半医’,从感冒开始教,扎针、绑绷带、找血管……两个人结成对子,互相扎针,边实践边学习。”同样是学徒的王玉民老人说,当时老师是上午教课,下午带着学生出诊,学生接待病人,老师在旁边听着,说的不对了再指正。
据了解,天津医疗队来临城县之前,农村没有医生,一个乡镇只有3、4个医生,人们生病了,小病扛着,大病不看。当时交通也不发达,很多得急症的人在看病的路上就去世了。天津医疗队的老师们来了之后,在每个村选一个学生,为农村留下了第一批“带不走”的医生。
时隔47年,范银生老人仍然珍藏着当时学徒时的药箱和书籍
当年的患者和王京文老人挥手道别
跟随王京文老人,记者还见到了当年被这些老师们医治过的患者。当时只有10岁的范明女士,得了肺结核大口吐血,经过当时巡诊的天津医疗队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后有半年的打针吃药彻底根治。这种病人数不胜数,石学敏老师通过针灸为一个人治好了阑尾炎,曹鼎镌老师给很多白内障患者带来了光明……“天津医疗队的到来,改变了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造福了几代人,如果说农村人均寿命提高了10岁的话,有5岁是他们的功劳。”临城县卫生局局长王世栋说。
20日,王京文老人跟随天津市卫生局的专车来到天津。目前,天津市卫生局已经联系到王京文的老师曹鼎镌和崔桂珍,并安排他们于本周四(22日)见面。届时,本网将继续跟踪报道。(见习记者董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