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翻开中国邮电历史,大沽、北塘、塘沽等地赫然在目,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洋务运动北方重要的兴办地,滨海地区更是被誉为中国邮电之光的初升地。昨日,记者跟随塘沽民间文化搜集人李学韩先后赶往塘沽外滩和水线渡口,寻找滨海大地上的邮电历史。
“你看,这个铜浮雕就是对当时塘沽地区建设电报局和铺设电报线情况的再现。”上午10时许,李学韩带着记者先是来到了位于塘沽外滩的世纪广场前的铜浮雕处。浮雕中不仅雕有手捧电报机的官员形象,电报局的门脸及电报线架设的方式也清晰可见。李学韩向记者介绍,光绪年间,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移驻天津,在处理军事、外交等事务时,他感到采用驿递方式递送公文时间过于迟缓,便开始尝试建立中国自己的电报通信系统。1877年,李鸿章主持架设了天津机器局(今东局子解放运输学院)至北洋大臣衙门(今金钢桥附近)的电报线路,这也是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此后,李鸿章又自主铺设了天津北洋大臣衙门、大沽炮台、北塘炮台之间的军用电报线,用来传递军机密令。其中一段电报线在西沽水下穿越海洋,被称为“水线”,由于这一事件在当时影响巨大,因此相邻的渡口改称为“水线渡口”,通达这里的道路成为水线路,延续至今。“去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水线渡口文物点被发现。作为中国内地最早军用电报线穿越海河之处,这个文物点成了中国电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在李学韩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水线渡口的标志性设施已经消失,只有水边还残存着几个老木桩。
据史料记载,第一条军用电报线建成后,从北塘延伸至东三省,很快形成了以塘沽为开端的环渤海军用电报线网,塘沽地区很快也建立了最早的电报分局。直到1899年,中国电报干线才基本形成通信网,塘沽地区使用电报比北京早5年,领先全国20年。(记者 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