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服务从业人员3万缺口“缺”在哪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市服务业委员会联合市家庭服务网络中心,对我市家庭服务业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市每年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需求量约为11万人,而实际上目前全市还不足8万人。
近年来,城市家庭对家务劳动社会化的需求日益增加。“招工难”喊了很多年,其背后深藏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市家庭服务业该向何方发展?记者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三大原因“绊住”家庭服务业发展脚步
原因一:保障低、风险大导致“过客”心理严重
“很多保姆都是只做两三个月就‘跳槽’了,有的连招呼都不打就走,这一行的流动性特别大。”采访中,很多家政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都对此表示无奈。据了解,目前我市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存在较严重的流失问题,员工队伍稳定性差。除养老服务等少数行业外,大多数家庭服务员在一个家庭服务公司的工作时间超不过半年,工作时间超过1年的寥寥无几。
为何留不住人?“保障低、风险大”是主要原因。据了解,目前我市家庭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仅有持下岗失业证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可享受政府提供的“三险”(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补贴,农民工和其他城市无业人员从事家庭服务业则不能享受。另外,多数家庭服务企业由于盈利能力差,也无力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因此,家庭服务员的养老、看病等后顾之忧难以避免,由此也加剧了人员流失。而且,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出现财产损失和意外伤害的风险较大,这也成为突出问题。
原因二:职业技能低,服务质量待提高
大连市家庭服务网络中心对我市使用过家庭服务的居民进行的调查显示,有30%居民感觉“不满意”。其中,75%的居民认为服务质量不好,19%的居民认为服务价格不合理。由此可见,目前的家庭服务市场中,服务质量是人们对家庭服务行业评价最重要的标准。但目前,我市家庭服务业的从业者主要是农民工和城市下岗失业职工,大多数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差。由于从业人员严重不足,不少家庭服务人员不经培训或稍加培训就直接上岗,更无暇顾及就业后的再培训,导致其职业技能低,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原因三:发展方式仍较滞后
“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块牌子”,在我市家庭服务行业中,像这样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经营方式粗放,甚至无证照、无住址、“地摊”式经营的家庭服务公司占了很大比例。除此之外,不少家庭服务企业的发展方式较落后,专业化程度低,“小而全”和“服务同质”问题比较普遍。另外,我市家庭服务行业标准化程度也比较低,大多数家庭服务项目缺乏明确的等级标准和服务质量规范,家庭服务员在提供相关服务时缺乏参考依据。
“四化”发展+全面培训推动行业成熟
吴美君在她开的家政服务中心推行“保姆试用期”制度已经快1年了,“成功率在80%左右。”吴美君对此比较满意。她告诉记者,在从事家庭服务业过程中,发现很多保姆和雇主之间虽然“第一印象”不错,但几天后,双方却发觉“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纠纷。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吴美君提倡保姆先到雇主家“试用”三五天,如果双方真满意,再签订合同,否则,雇主只支付这三五天的费用。“如果没有选到合适的保姆,雇主可以不交中介费,保姆也不需要向公司交纳费用。虽然我挣得少了,但可以提高公司的信誉度。”吴美君觉得这样做挺值。目前,我市已有十余家家庭服务公司开始尝试这种做法,效果不错。
像吴美君这样“勇于吃螃蟹”的企业,已经成为推进我市家庭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已经越来越被我市家庭服务行业重视起来。另一方面,近年来,市服务业委员会加强对家庭服务业从业者的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从业者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据统计,拥有家庭服务员资格证书的从业者达15000余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将突出加强职业心态、职业道德培训,以全面提高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时,启动家庭服务员、养老护理员、病患陪护员、社区服务员定向培训工程,鼓励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合作,开展家庭服务员订单式培训。记者 张玮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