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作为天津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表演艺术活动,法鼓在津门百姓生活中并不陌生。要说最早的法鼓,则是河西区挂甲寺的“庆音法鼓”,距今已经近400年历史。2008年还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写
咕咚咚黑鼓森严依旧
亮灿灿金箔镶嵌鼓架
昨天,挂甲寺“庆音法鼓”第九代传人,61岁的傅保安老人带领记者来到法鼓老会,见到了这个天津最老的法鼓。只见法鼓放置在特制的鼓架上,鼓身呈黑色。在鼓架四周,均有装饰,其中包括八仙人、四季花、龙头凤尾等,远看像花盆,这些装饰四周有龙、凤等吉祥物。更让人惊艳的是,上面被一层薄薄的黄金包裹。用紫檀木特制的鼓楗子轻轻敲打,法鼓便发出浑厚的“咚咚”声,屋内的回音很大。“这得益于里面的鼓胆,法鼓一敲绕梁三日。”傅先生说。
“包裹的黄金比纸还薄,上面的浮土用掸子轻轻一擦,就能还原出耀眼的金光。”傅老先生说,不仅法鼓具有“金身”,所赐的“半副銮驾”中的蝠、元、扇、庆、茹等也用黄金包裹,乐器中的钹、铙、铛子、铬子上面也雕刻有龙、凤、麒麟等吉祥物。傅老先生介绍,400多年来,这些金灿灿的器物整体保存比较完好,但也有个别器物的边角黄金脱落。为了能将其修复,他们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四处寻找能工巧匠,但出于种种原因,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完整修复。
传承
整套演出至少需300人
“非遗”宝贝音透400年
据傅老先生介绍,法鼓鼓面用江豚皮制作,鼓身为榆木材质,鼓芯有两根钢制簧,又称“鼓胆”,敲击出的声音传播比普通鼓远。而江豚皮制的鼓面,在潮湿的天气中仍然能敲击出浑厚的声音,也是普通鼓无法比拟的。
傅老先生告诉记者,法鼓为所有乐器之首,和法鼓搭配的除了钹、铙、铛子等乐器外,还有46件“銮驾”,108个挑子灯,80多把手旗,还有文武把式,整套法鼓队伍至少有300人参与。而最近的一次300人以上规模的演出则是在1957年的“国庆”活动上。由于挂甲寺拆迁后,表演者很难聚齐,加之多数人年岁已高,虽然“庆音法鼓”每年都会参加天后宫的妈祖节庙会,但规模也只不过三四十人而已。河西区文化局工作人员表示,“庆音法鼓”为天津市最老的法鼓,不仅具有表演艺术价值,更是难得的历史文物,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庆音法鼓”已经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事
“脂粉地”得赐“半副銮驾”
这面天津最老的法鼓鼓面直径48厘米,中心直径63厘米,高54厘米。谈起大法鼓的来历,傅老先生介绍,明末崇祯年间,挂甲寺原名大孙庄,代管四十八村,所缴纳钱粮供宫中娘娘所享,为娘娘的“脂粉地”。明末由于乱世年荒,各地均没有向宫中缴纳钱粮,唯有大孙庄丰收缴税,皇帝后妃娘娘欣喜,在南巡时将銮驾赐予大孙庄,由于没有赐辇,故称为“半副銮驾”。大法鼓就在“半副銮驾”之中,距今近400年历史,在此基础上,挂甲寺人于清雍正九年(1731)成立了挂甲寺庆音法鼓老会。(记者 王渐 见习记者 王曾 实习生 王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