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他是一位78岁的老人,6年前无意中听说角膜和遗体可以捐献后,他成功说服老伴和他一起“双捐”,并成为一名宣传志愿者,四处“劝捐”。担心子女在他身故后“变卦”,他还专门立下遗嘱,要求子女必须在他死后为他联系捐献角膜和遗体事宜。前晚7时56分,这位开明的老人李志兴走了,当晚他的角膜被取走,昨日他的遗体也被送往医科大学进行科学研究。
医科大学遗体捐献负责人为李志兴老人的家人送上荣誉证书
开明老人受邻里尊重
老人家住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遵照老人的遗愿,家里不设灵堂,甚至连花圈都没有,只有挂在楼门口的一幅黑色挽联,上面有一张老人的照片。照片中的老人神采奕奕,一脸正气。
按照李志兴老人生前的想法,本来是没有追悼会的。可邻里们听说老李走了,自发来到楼道口,为李志兴举办了一个简单的追悼会。天津市“遗体捐献宣传帮办志愿小组”创办人赵永华讲述了老人的生平后,天津市医科大学遗体捐献负责人为李志兴老人的家人送上了荣誉证书。“您家人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蓟县元宝山庄陵园里的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让后人铭记。”之后,在场居民和朝阳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深深为老人鞠了四个躬,祝老人一路走好。
做志愿者四处“劝捐”
李志兴老人年轻时从军,后响应组织号召回到地方工作,一辈子都在研究无线电应用,是一位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退休后,他成为一名天津市登记在册的志愿者。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志兴与天津市“遗体捐献宣传帮办志愿小组”创办人赵永华相识,听他讲了角膜和遗体捐献的新理念,老人很受触动。回到家后,他说服老伴和他一起捐角膜、捐遗体。
和家人说了想法后,起初儿女并不能接受。“毕竟世俗眼光还是不太能接受这件事,好像我们子女不孝,利用父母的遗体和角膜图什么似的。”儿子李健说出了当初的顾虑。但李志兴老人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身体是自己的,他有支配权。人生下来可以努力为社会造福,死了同样可以。就这样,子女被他说服,同意父母“双捐”。
李志兴老人不仅自己“双捐”,还加入“遗体捐献宣传帮办志愿小组”,成为30多名志愿者中的一员,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劝老人们都摒弃传统观念,选择新型殡葬方式。
为“双捐”专门立遗嘱
李志兴老人患有糖尿病,需要常运动,可他又患上了脑梗塞,半身瘫痪无法动弹,两个“矛盾”的病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老人在长期接触角膜和遗体捐献的事宜中了解到很多人其实已经签署了角膜和遗体捐献志愿书,但身故后因子女无法接受,没有及时联系定向捐献单位导致“漏捐”,他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特别立下一纸遗嘱,表明态度,并要求子女一定要帮他实现遗愿。
据天津市医科大学遗体捐献负责人王处长介绍,按照他掌握的数字,截至目前天津遗体捐献志愿者有1200多人,实现捐献的有360多人。赵永华说,李志兴老人“双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他是“遗体捐献宣传帮办志愿小组”30多名志愿者中首位实现角膜和遗体捐献的,为其他志愿者树立了标杆。(记者 韩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