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楼包围的五大道保持着原汁原味
斑驳的红色大门记录着历史
五大道内小洋楼建筑
各具特色的小洋楼建筑
幽静安逸的居住环境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从民间对两个城市建筑风格的定位中可以看出,天津小洋楼的地位之高。历史给天津留下了成千幢漂亮的小洋楼,五大道更因各式小洋楼聚集而闻名,而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去年,五大道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将五大道小洋楼的价值推向了一个新高峰,慕名前往五大道,想要一睹小洋楼风采的游客不计其数。昨日,本报“发现天津最美100角落”系列活动“发现之旅”走进五大道,请五大道的原住居民讲述那些除却小洋楼之外的别样风情。
真实之美
小洋楼保存最真的历史
通常,五大道是对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及马场道所组成街区的统称,街道东西向平行分布,其间纵横交错23条“跑马道”。百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水洼苇荡,直至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英国人入住。“英国人利用疏浚海河的淤泥填洼修路,以他们当时所推崇的‘城市花园’理念重新规划这片土地为住宅区。”土生土长的五大道原住居民,同时也是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的志愿者张强老先生介绍,进入20世纪,朝政更迭、军阀混战,从落魄的溥仪皇帝到美国胡佛总统,从军阀大帅到商业巨头,都争相搬入五大道居住。
历经百年,一幢幢精美的小洋楼记录下了一段段真实的历史。五大道的小洋楼从数量、保存的完整性、建筑风格多样以及体现出的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而著名,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英、法、意、德、西班牙等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1600余座,其中,历史风貌建筑和名人名居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建筑形式包括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折中主义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构成了一种凝固的艺术。张老先生反复强调着保存小洋楼“原真性”的重要。“为其真实才更可贵。除了具有建筑和审美价值,小洋楼的美更多地体现在通过它们的真实存在记录着每一段历史,如果没有了这些历史事件,再精美的建筑也成了‘空壳子’。”
环境之美
繁华街区内的世外桃源
明媚的阳光被楼宇间茂密的枝叶过滤得淡淡的,映得墙面斑斑驳驳。从墙内伸出的蔷薇到了盛放的季节,花开得鲜艳,香气袭人。一辆载着游客的马车叮叮当当驶过,霎时仿佛时光倒转,回到了上个世纪初,在英国租界地独享乱世外的安宁。拙朴的琉缸砖院墙、紧闭的雕花黑色大铁门,婆娑的树影、茂密的爬山虎……这里的一切都在不经意间流露着典雅与宁静。
“五大道地处和平区最繁华的街区内,却仿佛一处世外桃源。你看四周都是高楼大厦,只在这里,树木是高过房顶的。”张老先生说,在保护五大道的过程中,他曾翻阅无数资料,才明白了居住五大道安逸、舒适的原因:房屋倾向低矮,没有高楼;隔院临街,院中花木遮翳,掩住里边的楼窗;顶院墙全是实墙,很少使用栏杆。“尤其是民园大楼的方孔式围墙,它采用百叶窗的原理,看似透孔透光,实际上从外边根本不可能对院内一览无余,这就达到了房屋主人深居与私密的心理。除此以外,这里无论别墅还是公寓都配有当时最先进的上、下水管道,家家户户安装独立的供热系统。由此可见,五大道堪称开启了近代天津宜居之先河!”
人文之美
“津味儿普通话”发源地
五大道不只是一种建筑氛围,更是一种历史人文的气息。当初,一些清朝遗老遗少、下野政客、工商富贾和来津的外国人等,都蜂拥搬进五大道,要么寻求政治庇护,要么贪图生活便利。最终,由这些来自各地的中产以上阶层人士共同形成了五大道的独特租界区文化。“那时候,老城区和五大道生活着两种思想文化的人群。”张老先生回忆道,老城里代表着天津的一种地道的本土文化,与之相比,五大道因为地处租界,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老城里则截然不同。“比如,当时老城里都是中国最传统的平房、四合院,早晨起来需要去‘磕灰儿’,也就是倒马桶,而五大道区域则早就用上了上、下水管道。”
“另外,说起与老城里的不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老城里一带居民说话的语调跟我们完全不一样,他们说的是纯正的天津话,而我们说的则是普通话。”张老先生说,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天津人,但他至今仍不会说纯正的“天津话”。“但是对于我们原住居民来说,这种‘津味儿普通话’就是‘天津话’。我想可能是由于五大道居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甚至外国人,所以才逐渐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津味儿普通话’。”(记者 陈欣 摄影 杜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