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高新区景雨中即景
三叉河口是天津不可不看的一道风景。
在闹市中心,海河和北运河交汇的波澜,辉映着这个城市600多年来的沧桑变迁;两岸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见证当年十里洋场的繁华。
天津,由“天子津渡,京畿拱卫”而得名,近代北方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
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今天的天津,“大项目、小巨人、楼宇经济”成为新亮点,尤其是铺天盖地、充满活力的“小巨人”科技企业,正在为这座城市续写过去的辉煌,点亮未来的希望。
今天的“短板”正是未来的希望
2009年9月,全球经济危机仍然阴云重重。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到天津滨海高新区调研。
在一片萧瑟中,风景这边独好。天津滨海高新区的经济总量不降反增,“‘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培育企业年增长率达到41%,其中31%的企业在细分产业领域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听了滨海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赵海山的汇报,黄兴国有些欣慰,“小巨人”引起了他的兴趣。这位从民营经济最发达省份——浙江调任天津的市长,深知天津民营经济的短板,“小巨人”让他看到了天津的希望。
“他们叫‘小巨人’,是因为这些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但在细分行业里他们是佼佼者,甚至是龙头。”赵海山的说法,让黄兴国十分赞同。
2005年,天津滨海高新区推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计划”,3年后,“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出台。
两个计划对“小巨人”企业的关注一脉相承,他们回答了一个所有高新区无法回避的命题:在科技与经济深度结合的背景下,高新区应该做什么——倘若一味追求“大”,高新区将跟别的区域泯然一体,这样的“火炬”还能打多久?而如果坚持特色,“火炬”又该照亮谁?
天津近几年下大力度抓大项目,一大批央企、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的重大项目落户天津,8大支柱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强有力地支撑天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增长速度名列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规模空前。
正是在外界看来这一片“大”的潮声背后,2010年,“小巨人”开始叫响天津。天津规划,今后5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加到4万家,销售收入达到1万亿元以上。其中,天津滨海高新区目标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加到10000家,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
天津《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十二五”期间,全市筹集200亿元财政资金专项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2008年,天津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4000万元。
2010年9月19日,天津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天津市市长黄兴国亲自到会并讲话。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集中全市各方面力量,努力培育成千上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形成“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扶持一大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使其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这是天津市委、市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策。”黄兴国说。
在区域的经营中,倘若把所有阳光雨露都洒向几棵大树,也许会收获短期增效,但风险将防不胜防,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原本生机勃勃的种子和小苗会因为缺乏营养而枯萎。而一旦扼杀了生物的多样性,区域也将扼杀自己的未来。
“区域经济是种生态,只有大中小结合,这个生态才能完整、才能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赵海山说,“我们一直坚持‘抓大不放小’。因为有大项目,有大的税收来源,我们才能有经济基础做好环境,才能有话语权。同时,精心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高新区的职责所在,也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政府服务怎一个“钱”字了得?
很难相信,前3年,滨海高新区的“小巨人”计划本身没给企业一分钱。
“开始,我们的人去企业,让企业填表,企业第一句话问,给钱吗?不给?那不填。”计划最初遭受的冷遇,高新区科技局的同志还记忆犹新,“搞培训,我们给企业老总打电话,说我们今天有啥啥培训,来听听吧。企业老总说:‘您都打电话了,给个面儿,听听去。’”但不给钱的“服务”最终得到了认可。
“开始我们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但就是找不到客户,不是人家觉得产品跟他们的要求还有距离,就是给的价钱跟我们的期望值相差太远。”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彭玲回忆起企业最初的困境脸上一片茫然。
2007年,在中科院成果转化工程的推动下,肩负着“将遥感和空间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使命,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呱呱坠地。企业拥有着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强势技术后盾。然而走进市场,仍然手足无措。
“2009年是最艰难的时候,从北京带来的项目做完了,找不到出路,股东也对我们产生了怀疑,几乎维持不下去了。”彭玲说。从中科院的“国家队”出来,政府纵向课题支持资金维持的“蜜月”很快过去,到市场“找食”,产品市场定位却模糊不清,企业陷入困顿。
“那时候,‘麦工’帮我们分析,怎么对产品进行定位,怎么融资,‘小巨人’计划确实帮了我们很大的忙,我们渐渐找到了感觉。”
彭玲所说的“麦工”名叫麦晴峰,是天津滨海高新区科技局“小巨人成长计划”的具体落实者之一。4年来,数以百计的“小巨人”从他的专业服务里得到支持或者联系到支持的中介机构。
“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数是科研人员创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后,科技人员的前期研发优势发挥完了,而企业正面临扩张,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管理、融资都是困难,这是真正的‘死亡谷’。”赵海山认为,“所谓个性化服务,就是要帮他们把短板补长,帮他们实现从科研人员到企业家的角色转变。”
回首国家高新区20多年的发展历程,人们会发现,高新区政府最早的服务是“物理”支持,划出一块“特区”,让企业获得一片较少束缚的天地;随后的“一站式”服务,从招商开始,到征地、报批、工商登记等等,“服务”主要是帮助企业协调与政府各个部门的关系。而天津滨海高新区对企业的服务围绕冲出“死亡谷”展开,是从企业外部关系到内部治理,从营销产品到经营企业,对“小巨人”阶段转变给予全方位的关注和支撑。就像培养一个孩子,物质条件供给很重要,但决不代表全部。
3年多来,在滨海高新区“小巨人”计划重点关注下的企业年增长均超过了40%。2010年底,中科遥感营业额已经超过了2700万元,“现在订单越来越多,我们只能挑着做。”彭玲说。2010年,“小巨人”计划门槛从最初的年销售收入5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以上,今年,报名企业已经超过了150家。
在“小巨人”计划推出之前,天津滨海高新区的“三级孵化”体系已经有声有色,“小巨人”计划推出的第一年,各孵化器的在孵企业占了近50%。
“我们传统的3年孵化期确实不够,最好是5年。”干了十多年孵化工作的天津滨海高新区孵化事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孙大勇感慨颇深,“前两年大多数企业处于研发、产品完善的阶段,第3年刚刚走向市场,就毕业了。其实他们特别需要个性化的扶持,中间涉及的资源种类多了,绝对不只是给钱的问题。”
天津海泰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牟福江
分担痛苦共享成长
在天津市华苑产业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中北楼5楼,海泰投资担保公司总经理牟福江的办公室宽敞得像个会议室。接待客人,他会跟来人一起坐到离自己办公桌数米外的沙发上,以减少距离感。而2004年,刚刚成立的海泰担保全部办公面积只有海泰大厦13层的两间十来平米的小屋。
“7年中我们3次搬家,搬一次,企业上一个新台阶。”
牟福江是天津海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天津海泰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的执行董事和总经理,作为全资国有金融企业的领头人,他见证和分担着高新区创业者“成长期之痛”,同时也分享了高新区“小巨人”科技企业的高速成长。
“高新区要做能吸引企业,让企业能生存发展的创新创业环境,这种专业化的环境,一端是科研,另一端就是金融。”赵海山说。
利润相对微薄,一旦出现融资风险,担保企业需要承担的赔偿额却非常大,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愿承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业务。而凭借“担保发现客户,投资赢得市场”的理念,牟福江带领的两家企业在跟高新区的合作中尝到甜头。截至目前,他们已经为天津滨海高新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70多亿元。在天津200多家担保企业之中,海泰担保业务独步天下,占了整个天津市担保业务总量的一半。
“企业是做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银行看的是过去,我们担保看的是未来,要有研究企业的能力。”牟福江引以为傲的“研究企业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与高新区的“小巨人”密切相关。
2005年,中国商飞ARJ21项目招标,作为唯一一家与国外同行竞争的模拟机制造商,天津滨海高新区企业华翼蓝天公司凭借着技术和价格优势艰难胜出。然而将1500万元的大项目交给一家内资民营小公司,对方要求履约担保。“公司当时还负着债,向银行贷款50万,人家都不贷,更别说1500万的担保了。”华翼蓝天总经理谷增伟将求助的电话打到了高新区,核实情况后,高新区把电话打给了牟福江。
很快,海泰投资出具了1500万的担保函,华翼蓝天拿到了发展的第一桶金。如今,资产翻了数十倍的华翼蓝天已经是海泰投资的忠实客户。
“投资第一是看人,第二是看人,第三才是看项目。”麦晴峰如此解读当年看起来凶险无比的这宗担保,“我们对这个老总和他的企业都很了解,我们觉得华翼蓝天没问题。”
近年来,天津滨海高新区先后与十余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为企业量身打造融资方式,多层次的资本交易平台和机构已经在园区内集聚。3年间,企业通过高新区贷款担保平台获得的贷款额度超过10亿元,6家企业通过高新区企业改制上市平台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近20家“小巨人”企业有望登陆创业板。
“无利不起早,中介机构为企业服务很专业,但不是你想要他来他就来。”天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说,“我们工作的价值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瓶颈,在帮助企业的同时帮助中介机构找到盈利点,让他们能跟企业一起成长。”
基于对企业和中介机构共同利益的认识和追求,使滨海高新区对“小巨人”的服务符合了市场运作的规律,而他们对企业和中介机构的深入了解和真诚服务又赢得了来自两个方面的信任,一个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生长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因此逐渐聚集成形。
“我们围绕‘小巨人’工作搭建了3类平台,一是科技融资上市平台,二是企业间信息整合平台,三是科技项目咨询平台,每个平台都聚集了相当数量的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士,这样服务的效率就高多了。”与几年前一个人对应几十家企业相比,今天的麦晴峰看起来很轻松。
|
项目概况 |
项目规划 |
设计理念 |
发展环境 |
政策解读 |
精彩聚焦 |
|
升天智城 以人为本 腾飞中的滨海高新区软件园
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是滨海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凭借独特的区域优势,着力打造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核心区。现已拥有“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品牌,在全国服务外包最佳园区的排名中名列第七位。[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