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高新区景雨中即景
天津滨海高新区引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高科技园区是经济转型、科技变革、模式创新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创新资源和创业资源聚集、技术形态和产业形态提升、商业模式和社区模式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引领带动功能。天津滨海高新区作为首个“部市共建”的国家高新区和滨海新区九大功能区的“领航区”,是全国首批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第一批示范园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和国家较大规模的孵化基地。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滨海高新区要担负起“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用科技创新的渗透力去驱动和引领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任。
一、天津滨海高新区引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和优势
滨海高新区总面积97.96平方公里,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绿色能源、软件及高端信息制造、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五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和“一区六园”的良好发展格局。在激发创业氛围、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整合高端要素、增强原始创新与研发转化,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对接国际标准、打造低碳生态绿色园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滨海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0亿元,同比增长26%;区内企业研发总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2.86%,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的当年新增发明专利数达36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6%。滨海高新区的基础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自主创新成效突出。2010年,滨海高新区专利申请量达3000件,占全市比重超过34%,在全国6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二;软件著作权登记累计达300件,占全市总量的50%;驰名、著名商标达43件,均取得大幅增长。在2010年国家科技部公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名单中,滨海高新区企业立项数量达27项,在全市各个区县中遥遥领先,占全市立项总数的36%。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体现出了对国家前沿尖端技术的引领: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巨型工程子午轮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新区企业承担的“渤海海域复杂油田开发技术创新-原油年产量突破1500万方”等三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首台实测性能超过千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星云”研制成功。
2.产业结构水平领先。以绿色能源、软件及高端信息制造、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5大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滨海高新区聚集了一大批低碳绿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10年共计371家企业通过认定,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认定企业总数的45%。全市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中,有26项在高新区实施,位居全市第一。华苑软件园、国家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国家新能源技术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发展迅猛,集群效应凸显。2010年高新区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60%以上,软件与高端IT业中的软件业聚集了全市近70%的软件企业和60%的系统集成企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企业数量占全市的30%。从产业能耗看,滨海高新区是全国69个高新区中资源节约效益最好的高新区之一,万元工业总产值水耗和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仅分别为我市的34%和50%。具备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科研基础和产业基础。
3.高端要素集聚明显。滨海高新区在高端要素集聚方面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高端科研要素、高端智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集聚。华苑科技园周围已有各类科研院所96家。截至2010年,高新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占全市的40%。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8家,占全市的23%,企业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8%。区内有“两院”特聘专家1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3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7名,占全市44%,入选天津市“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2名,占全市52%,有17个博士后工作站,区内企业中博士、硕士数量达到3500人,占职工总数的4.7%。资本资源集聚方面,高新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合作建立了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了全国首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目前规模200亿元的渤海产业发展基金已获批,主要支持高科技企业。滨海新区已确定300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支持滨海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滨海高新区上市企业共16家,占全市上市企业的48%。
4.政策区位优势显著。滨海高新区纳入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首个“部市共建”的科技园区,滨海高新区具有国家高新区和先行先试的双重政策优势,可充分利用各类优惠政策,吸引和汇聚全球范围内的各类创新资源。从区域格局看,高新区“一区六园”格局已经形成,并确立了联动协调的发展机制。此外,滨海高新区与北京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北京的科技资源,形成了辐射带动环渤海和东北亚地区的态势。
5、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活跃。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是高新区的功能与特色,也是高新区实现内生增长、自我调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滨海高新区具有一流的孵化设施与机制,建立了包括国际创业中心在内的六个国家级孵化器以及一批企业技术联盟。与科技部合作建设的首家火炬创业园,总孵化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达2100多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孵化品牌,并建成了专利、法律、信用共同体等共性服务平台。目前高新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730家,占滨海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53%,占高新区注册企业比例达60%,4600家注册企业中80%以上是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滨海高新区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滨海高新区在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突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及创新组织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国内外一流园区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是产业结构、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高新区研发、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不高,而中关村上述产业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中关村总量的一半以上,高新区高新技术服务业的比重需要不断提高。人才结构方面,滨海高新区硕博以上学历人员占在职人员比例为4.4%,而中关村为11.47%;高新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仅7名,截至2010年6月,中关村引进人数为42名,高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亟待加强。
二是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高新区的公共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等公共科技基础设施相对匮乏和对外开放不够,缺少企业间横向或纵向的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针对技术创新的鼓励措施(如政府采购等)仍需加强,力度仍需加大。目前高新区科技服务机构共有130家左右,而活跃于中关村的科技服务机构则高达1000多家,高新区需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待进一步破解,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亟待开发。虽然中小企业融资所需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有所改善,但与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银行体系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风险投资对高新区企业的介入仍然不多,金融创新不够活跃。企业上市融资数量较少,上市企业占区内注册企业的比例仅为0.32%,而中关村该比例为0.86%。中小企业融资难,直接制约了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
四是高新区的组织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高新区还缺乏一套较为客观、科学的监测考评体系,以实时反映高新区的整体情况,指导高新区的发展。“一区六园”联动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由于行政管理归属与功能区管理归属相互交叉,使得各个园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和不良竞争。
三、滨海高新区引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目标和路径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聚焦滨海高新区”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面向“三高产业结构”建设,紧紧抓住经济转型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时代契机,切实利用好“京津同城”的区位优势、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部市共建”的资源优势等三大优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为主线、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以快速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以高层次高技能紧缺人才队伍建设为引擎,突出创新链、价值链、企业链、管理链和生态链等五个链条的建设完善,使滨海高新区率先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变,实现“低碳、绿色、智能、循环、可持续”发展,成为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国际一流高新区。
(二)发展目标
滨海高新区引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自主创新、资源集聚、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全市率先实现突破,与国际一流园区全面接轨、同步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国际一流园区。力争到2015年把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高地的核心区、全球创新资源的聚集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先导区和低碳绿色生活的示范区”。
1.自主创新高地的核心区。围绕“构筑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在新兴业态和局部技术领域取得全球性的领先优势,抢占科技制高点,掌握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产业化成果和效益显著提高,成为新兴产业和重大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和承接地。到2015年,实现专利申请数达8000件,每万名从业人员每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达40件。
2.全球创新资源的聚集区。围绕“聚焦滨海高新区”的战略,面向全球汇集创新要素,主要包括全球范围内的知识载体、技术实体、创新创业人才、风险资本、市场渠道等,使高新区整体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全球价值链条。到2015年,全区研发总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达25%,引进或建立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200家,进入高新区的科技服务机构达到300家以上。
3.现代产业体系的先导区。围绕“三高产业结构”的思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加强对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物流、销售等环节的控制,占领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建立起绿色、智能、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的4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达到25%以上。
4.低碳绿色生活的示范区。创造清洁能源、绿色建筑、低碳出行、智能办公的社区工作模式,打造融合创意与设计、文化与艺术的社区生活模式,实现经济价值的生态化和环保化。到2015年,在LED照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节能建筑等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实现全区万元增加值能耗在0.25吨标准煤以下。
(三)路径研究
1.突出创新链前端,引领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
加快滨海科技城的开发建设,突出研发转化功能,加大国内外科技和智力资源的引进力度。重点建设央企研发中心、民营企业研发中心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以及工业技术联合研究院、虚拟大学园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实施人才扶持计划、创业人才扶持计划和股权激励等措施,吸引国内外一流智力资源入驻,不断增强滨海科技城的创新创业活力和品牌影响力,发展科技经济。
2.突出价值链高端,引领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
一是以节能环保产业为突破,构建“5+5”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物联网、航空航天和数字内容出版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新区5大主导产业,构建“5+5”现代产业体系。鼓励企业进行原始创新,加强对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的控制,抢占科技制高点,制定和规范行业标准。以节能环保产业为突破,重点发展清洁交通运输产业、节能照明和节能建筑。其中清洁交通运输产业以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为突破口,依托力神电池、天津蓝天电源公司、天津金牛电源材料等电池(材料)制造厂商,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附加值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和锂离子动力电池。
二是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抢占产业链高端。承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高端产业,以及研发、设计、物流、销售、金融服务等产业链的高端转移。通过技术溢出和扩散,使外资的技术研发对高新区产生外部正效应。借助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按国际自由贸易港模式,试行离岸金融、离岸研发、服务外包等扶持政策,减免高新技术设备进出口、服务进出口方面的关税。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开展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优秀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为高新区区域增长极提供动力。
三是发展绿色智能个性化制造业,改变传统制造业低附加值生产模式,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活力。大力发展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等制造业新模式。个性化制造与规模化协同创新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新时期重要的生产方式。高新区要加强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研发应用,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有力的工具和环境,不断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改变传统制造业低附加值的特征。
3.突出企业链核心,引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引导和扶持,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管理水平,促进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小巨人和上市公司。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最具创新活力的主体,要继续推进“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加大企业家人才队伍培养,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大企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创新资金投入占比,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大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合作,不断提升企业联合发展;加大科技金融服务的支撑力度,推动企业上市融资,不断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由“铺天盖地”的量变转向“顶天立地”的质变。
4.突出管理链建设,引领柔性管理与园区联动
一是强化 “聚焦滨海高新区”战略,重点支持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对高新区的支持力度,深入推动实施“聚焦滨海高新区”战略,重点支持高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高新区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权限。通过一定的审批权下放,不断简化高新区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切实提高对企业和公共事业的服务能力。创造条件为高新区在股权激励、金融创新、考评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财政超收分配应适度向高新区倾斜。
二是转变考核评价模式,加快推出“滨海高新指数”。以高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考核重点,参考“硅谷指数”、“中关村指数”等的编制与发布工作安排,通过增强高新区统计分析能力,以及与第三方中介机构合作等方式,共同编制和发布“滨海高新指数”,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客观、全面衡量和指导园区发展。主要评价高新区产业发展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对高新区每年出现的新亮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并以“滨海高新指数”为依据,每年发行一期高新区发展报告。该指数可实行动态管理,适时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修正。
三是加强“一区六园”联动发展。实施园区柔性管理,协调解决好各个科技园行政管理与功能划分造成的矩阵式管理弊端,强化6个园区间的联动,增强“一区六园”的系统性和互补性。整合资源、共享信息,促进园区的分工与联动发展。突出滨海新建区的研发转化与国际平台功能,突出津西知识创新密集区的应用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突出南开、武清、北辰、塘沽等科技园在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方面的特色产业功能。
5.突出生态链保护,引领低碳绿色型园区模式
着力构建融知识创造、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城,按照宜居、森林、景观和休闲四个概念打造园林式高新区,实现高新区整体绿化面积达40%。抓好工业节能、照明系统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运输节能4个环节,建设国内首个零排放、电子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率先打造清洁优美的“生态文明和谐园区”。
6.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力促服务、政策、合作齐头并进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园区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高新区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国际创业中心扩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企业孵化水平,加快建设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专业孵化器建设。推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筹建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完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创新提供政策保障。加大税收财政对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产业创新专项基金。加大政府采购,尽快建立符合高新区产品特色的自主创新产品采购政策体系,着力把握好两个比例。即:在政府采购中,基础性、关键性科技产品和应用性科技产品之间的比例;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产品和无自主知识产权科技产品之间的比例。制定鼓励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入驻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以科技中介的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是重视与北京的竞合发展,整合利用环渤海资源。发挥津京半小时经济圈优势,加大整合利用北京的科技资源与智力资源;发挥高新区的土地和空间优势,吸引北京的大型科研机构和大型央企入驻天津,实现区域资源的互补互动,进而辐射利用和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共同发展。
7.完善环境支撑体系,力促人才、资本、创意三轮驱动
一是完善人才体系建设,紧密对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依托国家“千人计划”国家级基地,继续推进高新区“招才引智计划”。面向全球整合高端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加大人才的境外交流或培训研修力度,引进、聚集和培养各类高层次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重点引进培养创新团队、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海外人才、复合型人才、高端职业经理人、高技能人才以及政府管理人才等七类人才。确保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占高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排在全国高新区前列,提升高新区的内生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不断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引进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机构和投资团队,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的结合牵线搭桥。开拓渠道,支持区内企业在国内外主板特别是二板市场融资,率先实现企业在OTC市场较大规模挂牌融资。引进各类投融资机构,利用先行先试的优势,建立政策性科技银行和科技发展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育成、高新技术园区的壮大和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化等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建立政府担保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三是完善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高新区的文化内涵,构造独特的区域文化理念。注重园区内文学艺术、创意设计等方面氛围的营造,宣传尊重知识、积极进取、敢于冒险、大胆创新、精诚合作、容忍失败、能力至上等人文精神,提高产业的文化价值、生活的文化内涵、环境的文化品位。鼓励科技人员开展自由选题、自由探索,增加基础性研究中一些具有较强学术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小项目的立项数;加大探索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离职、提前退休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鼓励政策,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离职创业。形成高新区独特的文化理念和创业理念,并以独特的文化理念带动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与产业互动。
|
项目概况 |
项目规划 |
设计理念 |
发展环境 |
政策解读 |
精彩聚焦 |
|
升天智城 以人为本 腾飞中的滨海高新区软件园
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是滨海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凭借独特的区域优势,着力打造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核心区。现已拥有“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品牌,在全国服务外包最佳园区的排名中名列第七位。[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