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运河载城来兮,津卫重镇荣。千百年来,河水川流不息的京杭大运河是贯通华夏大地南北两端的水路大动脉,河水流经之地,不仅经济、政治繁荣,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运河文化”。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的确,大运河天津段即南、北运河沿线从地名到饮食,从民俗风情到民间技艺,无一不被深深地打上了运河烙印。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在《故地重游》中描绘了京杭大运河流经杨柳青时的景象:“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天津的南运河不仅仅是文化之河,更是历史之河。
建筑之美
雕刻精细宛若砖石年画
进入西青区繁华地段,沿南运河而建的石家大院非常醒目,它与“元宝岛”隔河相望,是清末“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走入院内,青石高台、院墙方正,略显古板严肃,“门墩”处的石雕意外地给大院平添了几许生气。抬眼望去,门窗隔扇、房脊山尖、陡板山墙,所见之处,皆以精美石雕、木雕、砖雕装饰,精细的雕刻手法宛如把年画印在了青砖古木之上。
据杨柳青博物馆馆长宫桂桐介绍,石家大院始于光绪初年,历经十几年才建成,共18间独具清代特色的民宅院落。大院内的砖雕、石雕以葫芦、花瓶、柿子、蝙蝠等吉祥图案居多,现在“砖雕石刻园”向游人集中展出。此外,沿南运河由东向西,“乾隆御赐杨柳青”“风筝园”“年画园”“精武园”等民俗景点以历史文脉为主线进行布局,将南运河沿线风土民俗的精华串联成串。游客往来如织,曾辉煌一时的大院迎来了再次繁荣。
文学之美
集山水秀丽于笔墨案头
走出石家大院,微风轻拂,碧绿清澈的运河水漾起层层涟漪,岸边杨柳青青,摇曳生姿。天津杨柳青民间考古者尔洪琪介绍:“长城是一撇,运河是一捺。”万里长城和千古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两大人文奇观,闻名于世界。南运河两岸风景秀美,留下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将杨柳青的风景凝固在笔墨案头。
戏剧家孔尚任曾赋诗,“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昏到晓时星有数,水连山处国无穷。柳当驿馆门前翠,花在鱼盐队里红。却教楼台停鼓吹,迎潮落下半帆风。”清朝诗人蒋诗在《沽河杂咏》里说,“皇船坞口是渔家,杨柳青青拂岸斜。绝似西湖好风景,二分烟水一分花。”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第一次随船赴京挂选,暂停杨柳青时作诗《泊杨柳青》,“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
历史之美
千米河道埋藏苍茫历史
史料记载,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代,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天津段总长174公里,占大运河全长的十分之一,流经静海、西青、红桥、河北、北辰、武清六个区县,西青与静海即以一河、一桥为界。南运河在公元前602年之际曾是黄河故道,亦称清水,曹魏时期,沿此清水河修建白沟水运;隋代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时称永济渠,又名御河,御河之名延续至今已1300多年。
驱车不过半小时,来到独流减河特大桥处,放眼望去,河面甚宽,足有千米,河中土丘遍布、野草丛生。虽同为南运河,但与杨柳青一带景色截然不同,尽显苍茫、浩然之气。运河中有打鱼小舟穿梭。
尔先生介绍,千百年来,运河水养育着鱼虾,更养育着两岸的渔民。边说,边小心翼翼地打开随身携带的包裹,取出他珍藏的古贝壳及动物骨骼化石,最大的一枚贝壳三四十厘米长,小的也有巴掌大小,贝壳表面已经钙化发白,失去了原有的光泽。据介绍,这些古贝壳都是尔先生亲自从河道里挖掘出来的。根据这些贝壳化石分析,这条黄河故道的历史要追溯到数百万年以前。
生命之美
600岁古树携子生生不息
离开南运河,来到附近一处村落“西咀村”,村里的念佛堂内北侧有一棵巨大的古槐,20多米高,直径约1.5米,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古槐树的部分树皮已经剥落,树干形成了中空,用水泥保护起来。站在古树下,感觉顶部如鹿角,树身虬枝横生,侧枝与主枝的形状就像是花瓣拥着花蕊。紧邻不足10米,还有两棵略小的古槐树相伴。
尔先生介绍,最老的一棵古树,年龄至少在600岁以上,两棵“小树”也都在300岁以上,是最大的那棵古树的“根生树”。“槐树是‘不死’的,树生根,根又生树,生生不息。”村里的老人说,三株古槐的生长地距离古运河的河道只有几十步远,每年都引来不少植物学家和考古专家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