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中国环境保护部门目前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的一些河湖中发现了曾经绝迹的小银鱼,这种鱼类对环境非常敏感,它的重现被认为是这些河湖水质明显改善的证据。
7月4日至5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在山东滕州市召开南水北调东线治污现场会,会议通报说,经过7年努力东线治污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2002年开始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实施的一项旨在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国务院在规划此项工程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并把输水沿线环境治理作为工程成败的关键。
据通报,截至2009年,东线黄河以南的36个考核断面中,有23个达到了规划治理目标,达标率为66%。这项考核是从2000年开始的,当年仅有1个断面达标。
另外,东线工程沿线主要污染物含量大幅减少。2006年东线工程水体COD、氨氮浓度均较规划前削减了80%以上,在此基础上,2008年又较2006年COD和氨氮的入河量又分别削减了52.7%和74.2%,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达到或接近目标控制总量。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说,南四湖、东平湖是东线工程环境治理的重点,目前这里的水体水质及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湖区内又出现了曾经绝迹的鱼类,其中就包括小银鱼,湖边野生植物、珍稀鸟类日渐增多。南水北调工程共分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东线工程主要涉及山东、江苏两省,利用现有的京杭运河输水和湖泊调蓄。这些河道和湖泊长期以来污染严重。但根据国务院的规划,在2013年通水之前必须使输水沿线全程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张基尧说,东线治污已基本形成了较为符合实际的政策体系、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为进一步深化东线治污、顺利实现“一江清水向北流”奠定了基础。(记者娄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