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一名天津市民在操作公共自行车的租用程序。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昨日,本报以《公共自行车租赁何日破冰》为题,报道了因具体审批部门不明确,造成本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陷入停滞的事实。文章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金点子”。记者随后也采访了多家相关行政部门,得到的答复和读者一样,都认为是好想法,却又“爱莫能助”,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推进该事业的发展还需要“领航舰”。
居民对公共自行车翘首以待,停车网点的合法化却遭遇“审批空白”,与之相关的各单位、部门究竟有哪些难处?记者进行了连续采访。
市地铁公司相关负责人明确地说:“公司全力支持公共自行车站点的建设,所以此次将土城地铁站作为了中心站点试点。如果试点成功,我们会考虑全面开放地铁沿线有场院的地铁站作为公共自行车的中心站点。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只能在地铁沿线可掌控的范围内为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其他地方真是爱莫能助。”
市交管局非机动车管理部门负责人称:“发展公共自行车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作为交管部门应该大力支持,但目前交管部门负责审批的是那些有人值守的收费停车场,而公共自行车的场地需求并不用有人值守,而且收费方式和现有的存车场地不同,所以公共自行车项目不应由交管部门审批。这样的好事,如果有政府部门出面协调包括市容、环保、工商、税务、交管、道桥等相关部门,难题会迎刃而解。”
河西区挂甲寺街道办事处一位负责人认为这属于“新问题”,要有“新思路”:“‘公共自行车’在本市是一种新事物,而之所以这种新事物的发展遭遇阻力,是因为目前各相关主管部门仍沿袭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框架去‘对号入座’,存在‘审批空白’在所难免。如果通过审批,我们愿意将我们街道社区作为先行试点。”
作为本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土城试点”中陷入进退两难的宜众公司负责人说:“之所以几年前就开始关注于公共自行车,是因为我们感觉这是难得的公益事业,且应有广阔前景。只要有人来关注,即使最后全市的公共自行车租赁平台不由我们来建,不让我们参与经营,我们也会在相关技术上提供帮助。”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都认为是好事,就应该有‘领航舰’,去打开瓶颈,让少数企业先试先行。即使是干起来多处碰壁,也该让实践去证明,让问题在实践中解决。”南开大学青年学者汪先生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心声。(记者陈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