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易拉罐做的桌椅模型、挂历纸做的笔筒、串珠串成的小动物、火红的中国结,若非亲眼所见,你不会想到它们出自智障孩子之手。
在智障人培训中心里,智障学生学会了做些手工活来增加收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为了给学生寻找加工活的来源,培训中心的老师们奔波在大街小巷,挨个单位寻求帮助,希望能有公司愿意把一些简单的加工活交给这些有残缺却很认真的孩子们。
和平区怡康家园。挂着“爱心工场”牌子的屋子里传出敲敲打打的声音,七八个孩子穿着工作服忙活着。墙上的面板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工作量,折一个纸盒5分钱,做一公斤卡扣1元钱。
“糊纸盒要求非常严格,咱们正常人也未必能糊得好。”和平区残联王理事说。
2007年9月,和平区残联创建了怡康家园——免费为智障人提供技能培训,每个月还发给来培训的智障学生200元钱,并提供全天的托管和培训。
最初,家园来了36个智障人,大多是三、四级智障,神志清醒,但没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老师们就从教他们认自己的水杯、饭盒开始,到训练他们自己吃饭,自己收拾桌子。渐渐掌握了基本生活技能后,老师再教他们劳动的能力。“让这些智障孩子掌握一些技能,将来能在社会上生存。”
教学过程很漫长,正常人几分钟就能学会的折卡扣,教会这些孩子则用了整整半年。但孩子们学的很用心,慢慢地还学会了糊纸盒,做游戏卡、珠串、中国结……
王理事统计,去年一年,智障孩子们做了游戏卡1万多片、纸盒13万个、卡扣235万件。
两年中,培训中心里的几个智障学生掌握了技能,走入社会,找到了工作。
学生们的进步让培训中心的老师很欣慰,但同时也感到压力越来越大。
“学生们特别认真,交给他们的工作都做得很好,但加工活的来源很有限。”培训中心苏老师说,从怡康家园成立起,老师们就在为手工活的来源到处奔波。几乎调动了所有的关系,骑着自行车到各个公司、厂家求助,希望给孩子们些加工活。
苏老师说,智障学生的能力有限,不能做太锋利、太重的加工活,加工活的来源一直不多。
没有销量时,老师们只能拿着学生做的手工活去展览会展卖,靠别人的同情赚点钱分给学生们。
培训中心的老师们希望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能给这些智障学生一点机会,把一些简单的加工活交给他们做,让学生们体现自己的价值。(劳韵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