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9日,86岁的天津塘沽二中退休教师初子嘉获得了天津市科普工作者的最高荣誉——“科技传播终身成就奖”。这位在科普一线默默耕耘了半个世纪的耄耋老人,为了给大地“把脉”,35年如一日坚守在简陋的校内地震监测点,每个春节都在实验室中度过。在初老师的带动下,近万名学生走上了科技岗位,数百人在地壳运动、地球物理等领域学有所成。在这位永不退休的“测震爷爷”身上,学生们不但能感受到地球的神奇,更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
科技辅导员一干就是53年
初子嘉原本是位英语教师,与科普结缘纯属偶然。1957年,学校里要找一位科技辅导员。校长找到他,希望他能够担任这项工作,没想到这一干就是53年。校园园艺小组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由初老师辅导。他每年都带着学生们种花植树,细心地传授课本上没有的整地、播种、栽种、浇水、施肥、灭虫等科技知识。学生们也因此在市级、国家级的大赛中多次获奖。
“有个1980届的毕业生叫李华,他考入中国海洋大学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宿舍门口栽下一棵小树,把所学到的园艺知识全部用上。当他把这事告诉我时,我觉得自己的苦和累没有白费。”30年过去了,初老师仍记忆犹新。
30多个春节守在测震点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全国各地兴起了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塘沽二中也设立了测震点。由于监测地震是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从那时起,初老师便过起了以校为家的生活,几乎每两个月才回到市里的家中一次。30多个春节,他都是在学校观测站度过的。
建点容易测报难,这难不只是难在准确分析,更难在长年累月的坚持。一年365天,初子嘉和学生们都要到离学校五六公里的一眼深水井去采集水样,测量水中的氡含量,分析其与地壳震动的关系。每月与地震部门会商一次,发布预报。暑假时为了观测方便,他干脆带着学生们在深井边搭建茅草屋,露宿野外。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预测天津东部将要发生四级至五级地震,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实际发生地震为4.7级;在汶川大地震的前一天,他们也在观测中发现异常,受到天津市地震局的表扬。
为了学生他“永不退休”
1988年就应退休的他,被学校聘为“永不退休”的老师。为培养孩子们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初老师每天都给学生们讲解地震知识,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仪器、记录数据。此外,老人每月都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补贴给每天取水的同学,免费为取水和值班的同学准备好晚餐和早点,长期义务照顾和资助很多贫困生,还坚持指导学生们完成作业。
“只要身子还能动,我就要把全部的精力投身科普,帮更多的孩子打开科技之门。”初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