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停滞不前、复苏乏力,我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却逆势而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12年,天津市生产总值达12885亿元,年均增长16.1%,人均生产总值达1.48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1760亿元,年均增长26.7%……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
记者:过去5年,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逆势而上,取得巨大成就。请问天津又好又快发展是如何实现的?
黄兴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天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郊区县三个层面协调发展,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大项目、“小巨人”和楼宇经济为抓手,优化经济结构。天津先后实施了重大项目1440项,总投资2.27万亿元。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90%。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7%,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提高到2.7%。
不断深化改革。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先后实施了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外贸进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口岸进出口总值突破2000亿美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吸引内资年均分别增长23.3%和33.6%,来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52家,国内500强企业达到201家。
坚持每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把70%以上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5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6%和12.2%,累计新增就业218万人,向50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记者: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天津市今年采取了哪些措施助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黄兴国:2013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继续,世界经济低迷趋势明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还比较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天津必须用心把握,扎实苦干,稳中求进。
首先,在全市深入开展了“促发展、惠民生、上水平”活动。新年伊始,天津市委、市政府已派遣2800名机关干部,550个服务工作组深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
二是推出了《2013年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8条措施》,内容包括支持企业调整结构、扩大融资、开拓市场、稳定岗位、扩大用工等政策。
三是推出了新一批170项重大项目,总投资2200亿元,在加强招商引资同时抓好项目的投达产。同时开始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行动计划,年度目标是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小巨人企业400家,强调发展更多的“杀手锏”产品。
四是精心组织实施20项民心工程,着力改善民生。春节之前,天津推出了今年的20项民心工程,春节后又抓紧研究制定了增加群众收入的6方面19项政策措施。
记者: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战略6年多了,不久前天津市又专门出台了促进新区发展的10项措施,下一步天津市如何继续深化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
黄兴国: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环渤海区域发展乃至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步棋。6年来,天津紧紧围绕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举全市之力推进新区开发开放,龙头带动作用和服务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6年来,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2012年达7205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超过55%。大飞机、大火箭、大乙烯、大炼油、大机车、大造船等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地,形成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支柱产业。天津港航道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深水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77亿吨,居世界第四位。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突破2000亿美元,60%以上是外地货源。
2013年2月25日,天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新区发展的10项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支持新区尽快打造一批发展亮点。加快提升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和离岸金融服务等功能,支持东疆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金融政策聚焦,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支持把于家堡金融区建设成为国家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全面深化部市、院市合作,建立10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加快推进未来科技城规划建设,构建“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支持以高新区为基础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财税方面,建立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新建功能区2020年前地方税收收入全额返还;有效利用国有盐场土地,将70%的国有盐场土地出让净收益留给新区;利用京津城际延伸线,实现高铁公交化,并且加快形成5条轨道交通、6条快速交通。
三是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和审批权限,修订《天津滨海新区条例》,明确新区政府、功能区和城区管各街镇层级关系。转变职能,精简机关,提高效率,推进市区与新区干部双向交流。(《经济日报》记者武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