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药品降价的目的是要减轻老百姓的看病负担,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药品降价后,老百姓究竟能感受到多少来自药品降价的实惠?我们离看病不难不贵,是否又近了一步?连日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调查。
10月8日起,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本市启动了新一轮药品降价,调整部分抗肿瘤、免疫和血液系统类等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共涉及95个品种。时间过去半个月,药品降价后各医院供应情况如何?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单从药品降价的实际感受来看,表现最为明显的地方是社区医院。
住院患者看降价 感受不明显
刚刚结束的新一轮药品调价,限定了部分抗肿瘤、免疫和血液系统类药品价格,由于这些药品主要用于治疗专科性强、难度较大的疾病,属于临床用药,因此它们鲜见于零售药店,通常只在医院内部出售。
药价下调后,医院的药品供应是否一如往常呢?记者采访了本市多家三级医院,各医院均表示,目前,医院所有涉及到降价的品种都在正常使用,基础常用规格剂型无一出现“缺药”现象,各种药品供应平稳。一位三级医院的药剂师告诉记者,此次调价的药品不是治疗肿瘤就是治疗血液病,药品开发难度很高,厂家短时间内要找到替代药品并非易事。
在本市,这批降价药品中降幅最大的可达50%以上。但仍有患者反映,感受不到用药正在变得便宜。记者在肿瘤医院随机采访了多位患者家属,一位孙女士告诉记者,自9月25日起她的丈夫因食道溃疡住院至今,虽然住院时间跨越了10月8日这个降价日,但对药品降价的感受并不明显。
王大爷患肺癌已两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到肿瘤医院接受放疗,问及是否知道药品降价,王大爷坦诚地回答不知道,因为他沉重的药费负担主要来自于昂贵的自费药。“住院期间我隔天就要输两袋液,每袋20毫升,两袋900块钱。我住一次院大概35天,单这一种药就要花一万五千多。我希望未来还有更多的药能纳入降价范围,为我们患者减轻更多的负担。”
社区医生算药价
实惠看得见
这么多次药品降价,到底降在了哪里?药店、三级医院药剂师、医药代表都不约而同地表示是在社区医院。记者找到了南开长江医院某社区卫生站的杨站长,天天和药品打交道的她,对药价的变化很是敏感。她给出了一个说法:“普通病人并不熟悉药价,往往对降价没什么感觉,但我们天天跟药打交道,药价的变化我们都清楚,这么多年这么多轮的药品降价,是可以给病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的。”
通过列举一些常用药的降幅,杨站长把降价的实惠更加形象地展现了出来。“社区医院接诊最多的是感冒发烧,抗菌素用得会比较多。比如常用的0.25克剂型的阿奇霉素注射针剂,原来30多块钱一支,降价后是十来块钱一支,给病人输液一般一次用两支,连输三天,仅这一种药就省了100多块钱。再比如0.4克剂型的替硝唑注射液,多用于妇科疾病的输液治疗,原来的价格是不到15元一支,降价以后才4块多一支。每次输液用两支替硝唑,搭配两支左氧氟沙星,每天的药费还不到20元。”
还有些药,因为实在降价幅度较大,让这些天天接触药品的医生们也觉得“记忆犹新”。诺美沙星注射液这款药给杨站长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原价不到17元,降价后只卖两三块钱”。
管用“便宜药”药店医院还在卖
药品降价举措已持续多年,但另一方面,一些药品遭遇“降价死”的问题也始终若隐若现,让这项惠及百姓的政策难以百分百落到实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些药品消失?这样的现象是否还存在?记忆中治病的“小药”是否还存在于现在的市场上?市民们还能用上哪些便宜药?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虽然药品降价的举措能给百姓带来更多实惠,但“降价死”成了药品降价措施一个尴尬的伴生现象,患者所享的实惠变成了降价目录中一个不再具有任何意义的药名。“印象里,2004年是我经历的第一次大规模药品降价,当年一部分药品就出现了‘降价死’。”资深业内人士刘先生回忆。“那个降价幅度特别大的诺美沙星注射液就是一种‘降价死’的药品,降价以后两三个月,我们再去采购就被告知这种药没有了。”南开长江医院某社区卫生站的杨站长也有类似的记忆。
金蝉脱壳 换装重新上市
据业内人士介绍,“金蝉脱壳”是一些药企应对药品降价的惯用手法,即停止生产被降价的产品,换一个剂型或者换规格,当做一种新药重新申请上市。“比如同一种药,把片剂换成胶囊剂,就可以重新申请注册,行业内有专门的这种委托注册公司,可以帮助药企办理所有事宜,我所知道的最快3个月就可以出许可证。重新申请花费不菲,但若低于因降价带来的损失,企业还是会选这条路。”刘先生告诉记者。而且有的药换了包装后,反而比旧包装的价格更贵。“曾经有一种感冒药售价5、6元,但实施降价后,药厂更换了包装,现在反而卖到了16-18块钱。”医药从业者杨先生说。
利润减少 厂家最终放弃
“每次降价后,我们药店都会根据要求调整价格。从几次调价经历来看,通常大部分药品零售价格都在限价之内,对个别高出限价的药品,药店一方面会暂时赔本销售,另一方面则会找到药厂商议调价事宜,如果药厂因为药品成本过高或利润太少,坚持不降价,那么药店便只能取消进货,时间一长,取消这种药品进货的药店增多,最终药厂也会停止这种药品的生产。”本市某连锁药店企划部经理陈先生说。
“对于医保用药,政府采购是实行招标制的,参与投标需要缴纳费用,收费以标的物数量为准,并不考虑药品自身的售价和销量,如此一来,有些本就利润不高的药降了价以后,药品经销公司可能就会选择放弃某一地的市场。”从业16年的社区医生宋先生告诉记者。
业内解析
天价药进口药 贵在研发
与往年相比,今年降价药品最大的特点是进口药占大多数,产品涉及一大批知名跨国药企,诺华公司、罗氏公司、先灵葆雅、辉瑞公司、百施美时贵宝、赛诺菲、拜耳医药、礼来公司、葛兰素史克等均榜上有名。这些跨国药企生产的相当一部分都是抗癌类药物,令人咂舌的价格不时地出现在降价目录中。
本次公布的《单独定价药品最高零售限价》目录共有135项,其中单价过千的共有32项,绝大部分属跨国药企产品。先灵葆雅公司生产的替莫唑胺胶囊,最高零售限价为每盒4388元,赛诺菲公司生产的多西他赛注射液,最高零售限价为每瓶6116元,大鹏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替吉奥胶囊,最高零售限价则高达每瓶10339元。目录中部分药品明年还会再进行一次降价,比如百施美时贵宝公司生产的紫杉醇注射剂本次公布的最高零售限价为每瓶1268元,到2013年10月8日,这款药品的价格再降至1008元。
如此高昂的价格,是否说明这些进口药还存在着更大的降价空间?对此,资深业内人士刘先生的说法是,“有些进口药贵,是因为其成本中包含着高昂的研发经费。”据刘先生介绍,这些大型跨国药企都具备新药研发能力,每款新药的研发经费约为15至20亿美元,而一款药品的生命周期只有二十年左右,世界上最好的药品,每年的销售额也不过几十亿美元,但肿瘤药物绝达不到这个数字,因为肿瘤患者毕竟有限。
价格构成
药品销售环节 层层加价
与天价药相比,一些药品显得很“便宜”,但殊不知售价十几元的药品,也许成本只有几元钱。而从出厂到卖给患者,一盒药要辗转四个渠道,层层加价。“一种药生产出来后,要先被送往医药公司,医药公司负责药品的投标、采购和配送,通过投标,药品被医院采购,再加价15%卖给患者。比如某款药的成本价是3元钱,给医药公司的供货价就有可能是13元,那10元的加价用于药厂日常运营与维护的开支。医药公司会带着这款药去参加医院的招标,竞标价格会涨到15元,这个价格也就是医院采购价,而最终患者买到这款药时,价格已经成了17.25元,价格已是成本价的近6倍。”业内人士刘先生告诉记者。
另一位从事医药行业工作的杨先生告诉记者,如今药品加价还出现了新形式,比如,一些药厂直接将一款成本8元的药品定价50元,利用自己的营销团队运作市场,提成给药店、医生、医药代表等药品推广的重要力量,而实际上药厂最终可以获取的利润可能只有2元。“只有经过运作,药品才能卖得好,这是业内屡试不爽的规则。所以有可能一盒卖价40元的高频率运作药品与定价10元的低频率运作药品相比,疗效其实是一样的。”
调查 “便宜药”其实还不少
5分钱一片的APC,几毛钱一瓶的氯霉素眼药水……这些药曾经非常普遍,但现在捧着大医院的医生开出的药单,却很少看到这样令人“怦然心动”的价格,是否便宜药已经没有了?记者走访发现,便宜药其实还有很多。
在一家药店的骨痛关节炎药区,记者发现,非处方类的二三十种药品中,有一半以上药品售价都在10元以下,便宜的不只是小药厂的产品,也包括一些知名药厂的产品。在另一家药店的心脑血管药品专区,记者看到了硝苯地平片。上世纪八十年代,硝苯地平片是很多高血压患者的常备药,这种降压药采用舌下含服,降压效果迅速,现在这种药还在售。药店里共有四种硝苯地平片,售价从一块五毛钱一瓶到三十来块钱一盒不等。
杨站长所在的卫生站就有那种一块五一瓶的硝苯地平片,但除了那些用惯了这种药的老病人,其他的病人都不太接受这种药。“一些患者可能因为价格太便宜,怕质量不过关,不敢用便宜药,这也许是很多低价药慢慢消失的原因之一。”杨站长说。
记者调查发现,便宜药多见于药店和社区医院,大医院的药同品种的也多会贵一些。“社区医院的基本药物目录本身就会对低价药有些倾斜,而且社区医院对药费有上限标准,所以医生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更愿意使用便宜药。大医院进药虽然考虑盈利,但还是会以临床需要为首要前提。比如硝苯地平,之所以价格有这么大的差别,是因为剂型有差别,最贵的应该是进口的缓释片,效果会更好。通常去大医院的病人病情都比较严重,用好一点的药以免耽误病情也是合情合理的。”资深业内人士刘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