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端产业聚集的滨海新区,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图为天津碱厂升级改造中
现代科技支撑滨海新区农业现代化
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了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滨海新区旅游商贸服务业对周边地区吸引力不断增大
滨海新区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以我国生产力发展阶段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依据,提出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命题。回答这一命题,是滨海新区争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题中应有之义。
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产业结构正在孕育着一场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能不能发挥后发优势,在某些领域抢占产业的制高点,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
滨海新区站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调高调优第一产业的工作思路,目标是瞄准若干高端产业,努力达到领先水平,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高地。
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
打造中国制造的标志性区域
“滨海新区在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方面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迎军的观点值得思考,他认为,经济强国的第一特征不是GDP而是制造业大国。滨海新区要想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能够突破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定位应该致力于打造突破外贸壁垒的制造业区域,使制造业逐步向高科技、智能、环保的方向转变,成为最终产品能够突破国际贸易壁垒的中国标志性区域,完善产业技术体系。
这正是滨海新区在制造业发展中思考最多的问题。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构筑优势支柱产业高地,是滨海新区实践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加快实现功能定位的需要。几年来,滨海新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瞄准世界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围绕主导产业,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大型央企和民企,积极引进行业龙头项目,不断推动优势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着力构筑产业发展高地。
以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趋势的产业为重点,把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高端产业能级的重要抓手,带动滨海新区优势支柱产业集群发展。
科学发展观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对滨海新区的工业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滨海新区以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趋势的产业为重点,把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高端产业能级的重要抓手,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加快聚集规模大、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影响长远发展的关键项目,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八大支柱产业,以高端大项目为龙头、上下游衔接、相关产业高度集群的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滨海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向世界级产业基地冲刺。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运载火箭、通信卫星、空间站为代表的“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的航空航天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2011年航空航天产业实现33.8%的增速,工业总产值达到227.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5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其中包括机场及空管、租赁、物流、培训、商业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航空航天配套服务业将达到200亿元。
石油和化工产业实现质的飞跃。目前,新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之一和华北地区最大的炼油及深加工基地,产业规模居北方龙头。聚集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SABIC、陶氏化学、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等国内外石化巨头。以此为基础,新区重点建设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大石化、原料多元化及低碳化、传统盐化工产业升级改造、高端石化产品集群四大产业发展体系,优化原料供应格局、提升产品结构,努力推进石化产业向下游深加工发展,形成结构完善、产品丰富、延伸度高、循环经济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结构。2010年,新区石化产业基地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按照规划,新区将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竞争力强的世界级生态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4000万吨/年炼油、300万吨/年乙烯以上的基础石化产业规模,并向中下游产业链延伸,与新区轻工、纺织等相关产业衔接,形成“油头—化身—轻纺尾”的一体化产业体系。到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45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19%左右。
电子信息产业华丽转身,产业链条走向高端化。电子信息产业以及传统的电子制造业一直是拉动新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大批优秀企业不断向这里聚集,世界500强的三星电子、摩托罗拉、IBM等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国家超算中心、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等重大云计算项目,惠普、腾讯等企业数据中心纷纷落户。中兴通讯、大唐电信、移动、联通、东软等知名企业也纷纷进驻滨海。从移动通信产业、电子元器件产业,到数字视听产业,再到集成电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初步形成国内领先的多个专业特色产业集群。从结构到产品、从生产制造到研发、从技术创新到管理和组织创新等多方面都处于不断转型与变革之中。按照产业规划,“十二五”期间,滨海新区将以建设国家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通信设备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软件出口基地和国内重要的云计算产业基地为目标,以开发区、空港经济区、滨海高新区为集聚区,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4000亿元。
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带来的产值高居各大产业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龙头产业。滨海新区装备制造业在航空航天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制造等三驾“马车”拉动下,瞄准“高端”阵地加速“冲高”。由一汽丰田与长城汽车“双核”驱动的汽车产业,带动麦格纳、英伟达、约翰迪尔、博能汽车等项目落户,新区的汽车与装备制造业在担当龙头的同时,也凭借一些优质项目的带动使产业走向了高端化和智能化。2011年,滨海新区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8.1%。新区对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和关键环节实施精细化培育,完善产业要素环境,抓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向高端产业转移,攻克一批尖端技术,培育一批高端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促进产业向高质转化,实现产业结构向高新转变。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打造国内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北方高端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为目标, 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2500亿元。
滨海新区装备制造已经形成临港重型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以及南港、开发区、空港经济区三个专业化产业集群。其中南港工业区打造以石化设备为特色的重装产业集群,开发区和空港经济区则以减速机、变速器、发动机、精密测试仪器、自动化控制等关键部件为重点,发展轻型装备制造。临港经济区汇聚了太原重工、铁道部大功率机车综合维修基地、博迈科海洋工程基地等一批重型装备制造业项目。中国最大的矿山挖掘机械、最大的港口机械、最先进的轨道交通车辆,未来都将在临港工业区生产。高端装备制造业板块正在滨海新区上演崛起大戏。按照规划, 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3500亿元。
链化的轻工纺织产业基地加速形成。定位为北方重要轻纺产业基地和轻纺商品流通基地的轻纺经济区,开发建设两年来,已经吸引140家企业落户,协议投资额达240亿元。这里正在着力构筑轻工、轻纺、商贸物流三大板块,建设“纺织原料供应—产品研发—检测服务—生产制造—大型集散贸易—纺织品仓储配送”的完整产业链条。预计园区建成后,将带动20万人就业,拉动近2000亿元的产值。按照规划,轻工纺织产业以建设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轻纺经济园区为目标,以轻纺经济区为集聚区,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400亿元。
随着中粮、京粮以及新加坡益海嘉里、印尼金光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粮油加工企业在此投资设厂或者增资扩产,一个集粮油加工、储存、贸易、物流于一体的“大粮油”产业链正在新区不断形成和完善,并成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板块。数据显示,2011年滨海新区粮油食品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13.6亿元,同比增长77.5%。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渗透和融合,滨海新区粮油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产业链将会不断向上下游延伸,逐步形成包含精炼、小包装油、特种油脂和油脂化工等整个油脂加工及废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模式。食品粮油产业以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产业基地为目标, 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6%。
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迅速提升,已成为滨海新区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到目前为止,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有凯莱英、诺和诺德、诺维信、葛兰素史克、施维雅、金耀集团等超100家国内外著名生物医药生产企业和园区孵化器落户,全市50%以上的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企业在这里聚集,产业规模以年均40%的增长率快速提升。滨海新区正逐步形成“创新—孵化—中试—生产”生物医药产业链,新药研发方面,新区涌现出多个“世界第一”。“十二五”期间将以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 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800亿元。
新材料产业成为产业升级主力军。目前,滨海新区已聚集各类新材料企业100余家,以宇航科技、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膜天膜等企业为代表,形成“八大”新材料产品体系,包括以晶体硅材料、磁性材料、存储材料以及超导材料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新材料,以高性能复合材料为代表的航空航天新材料,以无缝钢管、焊条材料等产品为代表的金属新材料,以无机硅材料、合成树脂和膜材料等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以沸石、特种陶瓷为代表的特种材料,以纳米光电子、微纳制造和纳米节能环保为代表的纳米材料,以墙体自保温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为代表的新型建筑材料,和以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太阳能电池薄膜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 “十二五”期间,滨海新区以建设国内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为目标,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依托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新区目前已集聚了西门子电气传动、霍尼韦尔环境自控、威立雅水务等一批在节能环保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知名企业,以及特变电工、龙净环保、泰达环保等众多在国内节能环保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知名企业。据统计,新区约有700家工业企业从事与节能环保产业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新区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海水综合利用、工业废渣生产建筑材料、垃圾发电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十二五”期间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环保高技术产业基地为目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联动组成北部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300亿元。
抓高端、补短板,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高端产业基地形成。全区工业企业规模、实力、结构层次明显提升,到2011年底已形成两个超3000亿元、一个超1000亿元、两个超500亿元优势产业集群,八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530.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6%。预计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