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金个人账户被借支76亿
专家:碎片化加剧社保体系内部分化,应加快实现全国统筹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做实”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走过十个年头之后,仿佛绕进一个莫比斯环般的怪圈:首个参与试点的省份辽宁三年来不得不每年借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用于当期发放,且借款数额逐年增大,原本做实的个人账户又一次回到“空账”状态。专家表示,碎片化制度加剧了养老保险体系内部的利益分化,养老金应加快实现全国统筹。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从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获悉,辽宁养老保险个人账户2011年被借支76.8亿元,比2010年的63.5亿元增加13亿元,已占到前一年积累额的1/10。
可以想见的是,这一措施实非得已。事实上,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最早范本的辽宁来说,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日趋严峻的老龄化趋势正对制度的持续性形成挑战。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统筹基金是以年轻一代的缴费支付退休一代的待遇,个人账户则长期积累以备未来发放。2001年起,国务院确定辽宁作为全国第一个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省份,在13个省市开展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
然而,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确立之前,企业员工基本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但在制度设立之后,这部分职工退休后却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因此,仅靠统筹账户通常难以应对当期发放。
对于辽宁省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在计划经济时期聚集了大量城镇人口,辽宁目前不仅退休职工人数占到全国的1/10,且老龄化程度居于全国第四位。不仅如此,连续八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也加大了养老金支出压力。
这一困境从近几年的统筹账户收支情况可见一斑。2011年,辽宁当年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账户征缴收入472.5亿元,支出782.7亿元,缺口310.2亿元。这一数字在2010年是297.6亿元,缺口逐年增大的趋势愈加明显。
面对当期支付压力,首当其冲被动用的就是已经“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在参与“做实”试点7年之后,辽宁省经国务院同意后,开始每年借支不超过3/8的个人账户基金用于发放养老金。这样一来,原本做实的个人账户又一次回到“空账”状态。而“借支”个人账户的款项何时归还,借款比例是否面临调整,目前仍无定论。在一些学者看来,辽宁的这一“特殊情况”,意味着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事实上已经走入死胡同。
除却个人账户,社会保险“财政兜底”的性质也使得各级财政补贴成了养老金的支柱来源之一。记者查阅相关公报发现,2009年来辽宁省养老保险每年接受各级财政补贴均超过200亿元,去年达到259亿元。由于中央财政补贴比例有限,兜底的压力集中在市级财政,令财政状况不佳的地区难堪重负。以抚顺市为例,2011年12.3亿元的补贴额度占到当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15.14%,有媒体称,抚顺已不得不串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来支付当期养老金。
对此,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赵文祥认为,随着老龄化加剧,未来的补缺压力更甚“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地方财政将面临崩溃的危机。”
为了降低这一风险,辽宁省2008年确定了“不能单纯依赖上级补助,继续挖掘内部潜力”的“扩面”思路(即增加缴费人数),激励更多城镇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从业的农民工、外埠人员等加入职工养老保险,以增加缴费收入,弥补资金缺口。
然而,作为最早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省份,辽宁的征缴“扩面”已进入饱和期。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一位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辽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经超过1500万,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下一步扩面的重点只能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空间有限。不仅如此,征缴扩面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短期能充实养老金,但当这部分人群退休时,养老金缺口会越来越大。
采取这一方式,地方社保机构也有苦衷。上述负责人表示,征缴扩面并非长久之计,期待下一步中央财政对辽宁补助能更大一些。最重要的是,希望更早实现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全国统筹,“这样辽宁可能受益更多。”
其实,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还有超过2万亿元的结余,但都沉淀在少数发达省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郑秉文认为,碎片化的制度加剧了养老保险体系内部的利益分化,这些省份的结余没法转移给辽宁这样的亏损省市,缺口只能由财政转移支付。而财政补贴资金也必须随着做实账户规模的扩大、退休人数的增加而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是基金结余在少数富裕省份绝对增长,而在缺乏好的投资体制的情况下其实意味着贬值。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单纯依靠中央财政补贴,挪用个人账户,扩面征缴,串用其他社保资金,“东拼西凑,这样的路子走不远,既造成当期财政负担,也为未来埋下危机”。她建议,养老金制度尽早改革,将养老金交由中央统筹,实行个人账户全民化和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