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用上新区市民捐赠的课桌椅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近一个月筹备、全程七百多公里、历时两天、走访当地四所贫困学生集中的学校……9月17日中午11点半,记者跟随滨海义工服务队走进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山区,带着145个“爱心书包”及滨海新区人民的祝福,开始了“有爱相随”爱心之旅。在当地“爱心联盟”志愿者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马不停蹄地先后走访了隆化县蓝旗镇大两间房中心小学、隆化县三中、旧屯满族乡中心小学等4所学校和乡间教学点。
“孩子们的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他们急需大家的帮助。”滨海义工服务队副队长杜凯说。
第一站
蓝旗镇大两间房中心小学
体育课:孩子们都蹲在墙角
9月17日下午两点半,记者一行人从隆化县城驱车22公里,来到了此次隆化之行的第一站:蓝旗镇大两间房中心小学。由于沿途山路蜿蜒,记者一行来到学校时,孩子们已经结束了午休,开始了下午课程。
大两间房村依山而建,中心小学就位于乡村公路旁。学校很小,4排砖瓦房,就是学校的全部教室和教师办公室。
记者走进校园时,正好赶上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操场上体育课。没有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没有足球门和篮球架,操场全是用废石渣铺设而成,简单但是平整。记者看到,孩子们大多都蹲在墙角下躲太阳,完全没有体育课的喧嚣与热闹。
据学校校长李海涛介绍,学校共有10个教学班,近200名学生。在这里,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十分匮乏。学校里的体育课、音乐课和美术课,也因缺少师资和设施,开展缓慢。比如体育课,孩子们只能跟着老师做做操、摇摇呼啦圈、踢踢毽子,无法开展其它项目的教学,音乐课更是连专业的教师都没有。
第二站
隆化县三中
女孩日记:我已知道他们的辛苦
“我家住在西阿超乡四里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我们家一共3个人,分别是我的爸爸、奶奶和我。我的家庭不是很圆满,我的爷爷在我3岁的时候死掉了,我的妈妈在生我小妹的时候难产死掉了……我爸是个架子工,一年只回来一回。”
这是隆化县三中七年五班一个叫李薇的女孩写的日记。隆化县三中是此次隆化之行的第二站。据学校德育处主任白亚茹介绍,这所学校有1600余名学生,其中90%都是来自周边农村的留守儿童。此次接受捐赠是来自学校初一年级10个班的50名新生。为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确定每班5个受助名额,七年级五班的班主任马丽华想出了一个既不伤害孩子们自尊心又可以袒露心声的方式,她让每个孩子都写一篇日记,“日记中你可以跟老师介绍你的家庭,说一下你的困难,老师会想办法帮助你”。于是马老师便看到了李薇的日记。目前,李薇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家里住着老房子,一下雨还会漏雨。李薇的父亲在外打工,一年的收入刚刚抵得上全家的花销。李薇学习非常用功,在刚刚结束的考试中,全班47名学生,她考了第二。记者看到李薇的日记结尾这样写道:“我爸和我奶奶都这样辛苦,其实都是为了家,为了我,他们以为我不明白这些,以为我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可是我已经长大了,已经知道他们的辛苦。”李薇收到“爱心书包”后迫不及待地打开看,她告诉记者这个书包要比自己用的书包好多了,自己的书包已经用了几年,底都漏了,“这个书包是全新的”。
第三站
旧屯乡新兴庄教学点
孩子问彩笔是什么
9月18日早上6点半,天刚蒙蒙亮,记者一行人再次从隆化县城出发,前往旧屯满族乡,走访当地中心小学的两个教学点。
一路上见到很多独自在山间公路步行上学的小学生。有些孩子手里拎着塑料袋,那就是他们的“书包”。上午9点,爱心车队抵达旧屯满族乡中心小学新兴庄村教学点。
滨海义工服务队向每个孩子发放了一个“爱心书包”,孩子们收到书包后,迫不及待地打开“探宝”。一个孩子从书包里掏出一盒彩笔,举着问老师:“老师,这是什么?”
第四站
旧屯乡车道沟教学点
王老师26年的坚守
9月18日上午的第二站,记者来到了旧屯乡车道沟教学点,这里只有18个学生。通往学校的必经之路,是一座几十米长的吊桥,桥板年久失修,摇摇欲坠。
一间教室就是整所学校。教室里三列课桌椅,从进门处依次是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王老师负责三个年级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他在一间教室轮流给各个年级上课,不上课的年级就在一边做作业。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叫王玉军,今年53岁,已有36年教龄,其中26年,他都坚守在旧屯乡的复式教学点。
还有几年,王老师就要退休了,他告诉记者他已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孩子。“孩子都很懂事,逢年过节总有学生,来家中拜访。”王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他作为老师最欣慰的时候。(记者 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