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三个时间节点,掀起了湘潭高新区三次开发建设高潮。
1993年,湘潭高新区的第一条路——芙蓉路破土动工,拉开园区乃至湘潭河东拓展新城框架的序幕。
2003年,湘潭(德国)工业园开工建设,湘潭高新区从此走上特色园区发展的道路。
2010年,湘潭高新区区域调整,敲响了进军“千亿园区”、建设科技新城的战鼓。
从24平方公里到46.7平方公里,从一条路到一座城,从原来杂草丛生的郊区演变成现代化的科技新城……湘潭高新区一代又一代的开拓者用敢想敢做的精神,不断扩大自己的舞台,创造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神话。
湘潭高新区的崛起从修路开始
20年前,湘潭高新区在湖南省湘潭市河东的乡村宣告成立。时任湘潭市副市长、湘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康庆浩介绍,湘潭高新区成立之初,湘潭河东的大片地方是丘陵、山地和水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一栋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
湘潭市委、市政府从岳塘区划出了宝塔乡、霞城乡的葩金村和新造村作为湘潭高新区的开发阵地。这片区域只有24平方公里,但湘潭高新区的创业者们坚定目标,要以湘潭高新区的开发为起点,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
康庆浩说,河东地区湘潭高新区范围规划定为行政区、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五大块。要把这些功能区贯通到一起,就必须有一条能承载起人物流传输的主动脉。于是,修一条贯穿东西方向的芙蓉大道成为湘潭高新区的首件大事。
但是,修这条路需投资7000万元,对于刚成立的湘潭高新区而言,困难可想而知。经过调研,湘潭高新区把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
湘潭高新区借助公司这种组织形态开展融资,通过公司的股份制改革融得了难能可贵的1500万元。1993年6月,湘潭高新区的主干道芙蓉路破土动工。
两年后,芙蓉路全线开通,湘潭河东地区的交通格局和经济组织形态随之改变。随着行政中心的东移,湘潭市直部门单位纷纷入驻,一座湘潭河东新城从这里迅速崛起。
芙蓉路的修建对于刚成立的湘潭高新区意义重大,一大批基建项目随之上马。仅1994年,湘潭高新区就审批基建计划项目31个,占地面积21.5万平方米,当年完成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总投资10865万元。
1995年,建校路、宝塔中路、丝绸路开工;1996年,东湖路、福星路改造;1997年,科技一条街竣工;2003年,丝绸南路、晓塘路、格林路、莱茵路、火炬路、长新路竞相开工……随着这些道路工程的陆续竣工,短短几年,湘潭高新区就形成外连高速公路和三座大桥的道路交通网络。
依托这些路网,湘潭高新区产业发展实现第一次跃进,特别是三次中德合作论坛的召开,带动湘潭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众多机电制造企业正是从那个时候纷纷落地,逐渐发展成今天湘潭高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2010年,湘潭高新区新增38平方公里可开发土地,路网建设迎来了又一次高潮。
“打开通道、拓展框架、完善功能、着重配套。”湘潭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傅国平用16个字精炼地概括出2010年来湘潭高新区道路建设的工作思路。
迅达大道是一条据守着湘潭东大门、肩负着湘潭高新区与世界接轨重任的城市大道。目前,随着提质改造迅速推进,一条宽80米、双向10车道的景观性交通主干道正在形成。
建设多个桥涵,把被铁路交错分割的板块连为一体;打通码头专用通道青年路,百吨重车可直达铁牛埠二期;霞光路、华湘路、纬五路、月华路、书院路、双马一号路……或已竣工,或正在建,一个新四纵四横大交通的骨架正渐成形。
傅国平说,到2015年,湘潭高新区路网将扩展到九纵九横,还将新修五纵五横10条道路,到那时,园区道路交通体系才算是基本建成。
特色园区为工业集群化发展奠定基础
2003年,湘潭高新区决定打破原有建设模式,从修路向造园转变,打造一个对接德国先进制造业的平台,建设湘潭先进制造业基地——湘潭(德国)工业园。
德国工业园选址在宝塔街道的长塘村,占地面积6000亩。建设参与者湘潭高新区群众工作局局长彭泽林说,德国工业园开工后,负责园区土地平整工作的园区工作人员走家串户,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仅仅半年时间就开发了1182亩土地,掀起了湘潭高新区开发史上的建设高潮。
从德国工业园开始,湘潭高新区的特色园区接连出现。
位于湘潭市竹埠港的新材料工业园,与德国工业园同年成立,是国家14个重点精细化工基地之一,园区重点扶持和发展以先进电池材料、精细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进入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末期,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始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湘潭高新区,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探索,也明确提出,必须建设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型园区,完成从湘潭制造向湘潭创造的飞跃。
2008年6月,一个承载着资源集聚、研发创新、企业孵化、产业加速、总部运营、专业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园区——湘潭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应运而生。在100万平方米的火炬园里,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让众多创业者慕名而来,如今,有的经火炬园孵化毕业,成为推动湘潭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有的已是科技“小巨人”,正在火炬园内茁壮成长。
打造“千亿园区”建成科技新城
2009年3月18日,湘潭高新区步入国家高新区行列。
2010年9月15日,湘潭市委、市政府调整湘潭高新区产业发展空间,将双马镇、板塘乡划给湘潭高新区托管,原湘潭高新区范围内的宝塔街道、竹埠港新材料工业园划给岳塘区管理。空间置换后,湘潭高新区规划控制面积调整为46.7平方公里,新增可开发面积38平方公里。
舞台大了,梦想也大了。2010年年底,湘潭高新区拉开建设“千亿园区”的大幕。
“湘潭高新区处于城市核心区,建设高新区的过程,也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过程。我们要建的是一座环境优美的生态工业园区和新型园林城市,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千亿园区’建成之日,就是科技新城建成之时。”湘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肖克和说。
湘潭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硕科也表示:“只有造好城市、繁荣商贸、完善功能,才能营造拴心留人的创业环境。”
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才是可以持续发展的城市。城市解决产业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而产业又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城市与产业相伴而生、共同发展。
怀着建设科技新城的梦想,湘潭高新区开始推行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园区建设在不断提速。东方红南广场、家家美建材家居广场、机电物流市场、潭州钢材城……一个集聚着商贸物流、楼宇经济的大商圈,正在崛起。
如今,进入湘潭高新区,一幢幢高楼平地而起,一座座厂房连绵不绝,“园在城中,城在园中”,一座科技新城正在崛起。(王航湘 陈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