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从嘎吱作响的土车子,到风驰电掣的各式汽车;从上岭下坎的机耕道,到“四纵四横”的路网格局;从星月为伴的农耕社会,到安居乐业的河东新城……回首望向来时路,高新区的20年征程,有如沧海桑田。
从1992年到2012年,从24平方公里到46.79平方公里,高新区基础设施的变迁,是何等波澜壮阔。我们且撷取几个片段,娓娓道来。
一条芙蓉路 带来巨变
高新区双马镇新塘里社区的钱发祥,在1963年,曾担任旧时宝塔公社的团委书记。现在,相熟的邻居见了他,都会亲切地唤一声“钱书记”。
钱发祥年近八旬,喜欢出去晨练。他花上三五分钟,下楼、上芙蓉路、过斑马线,便到了东方红广场。环顾四方,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草木蓊郁,哪里还寻得到二十年前的荒凉影子?
“以前,这块土都属云峰村,多为池塘、农田、山丘。我记得,从海关到东站只有一条1.5米宽的土路,起码要翻3座岭,路还左一弯、右一拐的。我骑单车上不去,还要推哒走。社员生活大多不好,住的是土筑屋。整个云峰村,有摩托车的不到十户。”钱发祥思索着,感叹着。
1992年,高新区成立。1993年,高新区着手修建芙蓉路。1996年,芙蓉路正式通车。前后投资达9500万元的芙蓉路,成为上世纪90年代我市设计最好、标准最高的一条城市主干道。
“芙蓉路既宽敞、又平直。以前上岭下坎的光景,一去不复返。而且,路修好后,沿线群众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村里也富裕起来。土车子变拖拉机,拖拉机变小汽车。现在的云峰村,我都数不过来,究竟有好多部小汽车?”钱发祥说,当年怎么也想不到现在会有这样好的日子。
如今,钱发祥和老伴拿着退休工资,住着137.5平方米的楼房,时常去东方红广场、湖湘公园散心。与车水马龙的芙蓉路为邻,他们生活得很幸福。
一路向东 再造新城
以芙蓉路为发端,高新区的路网建设开始狂飙突进。
时光来到2010年,高新区新增38平方公里可开发土地,路网建设迎来又一波高峰。
“高新区原先的区域,道路框架已成,但新接管的板塘乡、双马镇,道路和基础设施都不完善。因此,工管委要求,要用三年时间,拓展向东的通道和空间。”高新区建设局局长何江说,仅2012年,高新区就将投资6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在工管委的领导下,建设局着手做了3件事。
第一,投资1.4个亿,启动修建了青年路、霞光东路、书院东路等道路的铁路桥涵,破除了因铁路线的存在对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束缚,真正实现了城区道路与园区道路的顺接。
第二,整合电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高新区有茶园、野鸭坡、霞城3个变电站,11万伏、22万伏的电网有28条,如蛛网密布。经研究,决定将这些高压线整合在一条长10公里,宽200米的高压走廊中。整合后,可为高新区新增可开发土地5000余亩。
第三,同步启动“四纵四横”的路网建设。“四纵”为:东二环、青年路、双马一号路、板马路。“四横”为:迅达大道、霞光东路、书院东路、沿江风光带。这几条主干道,撑起了高新区的脊梁。
新建道路 日趋专业
何江是从修建芙蓉路起,与高新区结缘的。这些年来,他已记不清楚,参与了高新区多少条道路的设计与建设。
如今,身为高新区建设局局长的他清楚的是,与昔日相比,高新区的路网格局,功能日益明确,设计日益优越。
比如青年路,作为水路和铁路的纽带来打造,按通行重车100吨的标准设计,既能保证重车直达铁牛埠二期港区,又能减少重车对其他道路的损害。
迅达大道,路幅宽80米,双向10车道,总投资7.2亿元作为我市东大门的一条景观性交通主干道打造。它的工程形象、建设标准、投资强度,在全市都属领先地位。
霞光东路,西接河东行政中心,东到法华山和京珠高速。6公里多的距离,两边将打造为高新区自主研发、产业孵化、商业金融、生活居住、仓储物流的片区。因此,霞光东路前瞻性地引入了综合管沟的设计,将电力、通信、供水管道,统一分布其中, 为将来扩容留出充足空间。
“区域是什么样的功能,我们就修什么样的路,并做好相应的配套。”何江说。
“明年,我们还将把支路和次干道全部纳入设计。到2015年,高新区的道路将形成‘九纵九横’的网状结构。”
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为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城市面貌翻开新的篇章。
园区公交 一路欢歌
2012年4月28日,高新公交1专线开通了!路线从宝安江南城至建设路口,全程11公里。
经历过骑摩托车的日晒雨淋,经历过21路车的消逝,经历过16路车的难等,经历过104路车的拥挤……双马镇的雷文义没想到,从这一天起,出门两分钟,就能坐上有冷暖空调、票价一元、安全舒适的园区公交车。
“园区公交方便、快捷、干净,我们家也好,我们那块的村民也好,都这么看!”雷文义笑呵呵地说。
高新区公用事业与综合执法局局长颜勇也没想到,开通园区公交的计划,从立项到投入运营,工管委居然只用了三个月,就做到了。
“开通园区公交,一来方便辖区百姓出行;二来方便了园区企业职工上下班,早晚高峰期加开班次,达到5分钟一趟的频率。晚上开通晚班,半个小时一趟;三来支持了我市的公交事业,高新区出资购置公交车,并承担一部分运营费用;四来打造了高新区的宣传窗口,并随车赠阅《湘潭高新》。”作为园区公交的监督部门,颜勇对这条线路的意义了如指掌。
常常,颜勇会和同事一起乘坐高新1专线,既是体验,也为暗访。如果遇到不文明现象,会即时要求司机整改。令他欣慰的是,公交车开通4月有余,群众反响热烈,未曾收到一起投诉。
10台车身印有“湘潭国家高新区欢迎您”的新车,驰骋在高新区的三座核心园区之间,承载的是百姓,也是鱼水深情。
“这是高新区今年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而且,我们从公交线路的名称也能看出,有1专线,就可能有2专线、3专线等。”颜勇为我们勾勒出将来的公共交通蓝图。
道路畅,则百业兴。高新区成立之初,以一条芙蓉路的修建,推动了整个河东新城的崛起。从“四纵四横”,再到“九纵九横”,它们连通水陆,与园区产业共生,与园区百姓共荣,将成为高新区又好又快发展中最有力的推进器。(记者 丁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