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从市民政局获悉,清明的三天小长假,本市迎来祭扫最高峰,各大殡仪馆、公墓接待群众祭扫累计达到120万人次,仅昨天就有40万人次。从3月24日开始至昨天,全市共有250万人次出行扫墓。与往年相比,鲜花祭扫、绿色殡葬、网络祭奠等健康文明的祭扫方式越来越受市民欢迎。
买花的多了 烧纸的少了
今年清明期间,各殡仪馆和公墓的整体环境都有极大的改善。前来扫墓的人们大多会安静地清扫墓碑,然后献上一束鲜花、一杯薄酒和几份简单的点心,表达自己的思念。据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每到清明,本市各个祭扫场所,都会悬挂着倡导文明祭扫的宣传标语,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不文明的祭扫行为逐年在减少。在第一、二殡仪馆连续举办的“都市文明集体共祭”也引导人们以清新、文明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烧纸、放炮。现在扫墓的市民几乎都带着鲜花。花卉市场上素色系鲜花销售也异常火爆,白菊、黄菊、白玫瑰等花卉扎成的花篮、花束,也均被摆在了显眼的位置。鲜花涨价幅度从10%至20%不等。但市民购买鲜花祭奠的热情依然很高。
新观念祭奠融入高科技
在今年清明节期间,由天津市民政局殡葬事业管理处殡仪服务总站组织市民开展了“骨灰撒海”活动。借着晴好的天气,游船行驶至天津港客运码头附近海域,碧海蓝天,汽笛声声,舒缓绵延的音乐声响起,逝者家属集体起立默哀向亲人告别,分批次走到船头甲板上,将鲜花瓣和骨灰撒向了大海。参加这次活动的不仅有天津的市民,还有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甚至是内蒙古等地赶来的逝者亲属。本市自1990年开始“骨灰撒海”活动,到今年已成功地举办了164次,这种方式已被广大市民群众接受和认可,形成移风易俗的新风尚,报名参加的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
另一种不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可降解环保葬也不断被人们所接受。昨天,又有100位逝者落葬天津永安公墓无条件全免费墓区,这是自2010年开辟此墓区以来举办的第29场环保葬,截至当天已经有1100位逝者选择了利用“可降解骨灰盒”,完全回归自然的殡葬方式。这种新形式现在不仅被广大年轻人和高知人群接受,而且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和普通市民接纳。在昨天的活动中,就有不少老年人为自己早已经逝去的父母选择“环保葬”。已经60多岁的赵先生和老伴儿就为他们的父母选择了在草地上进行“环保葬”。这对老夫妻说:“以前,我们也不能接受这样的方式,觉得还是应该留着老人的骨灰。可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我们想通了,土地以后会是最稀缺的资源,不占用土地,给儿孙造福,我们的亲人也会愿意这样做的。”全免费环保安葬所使用的可降解骨灰盒在3至6个月后,将随同骨灰一起完全融入泥土,有助于真正实现环保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的网上祭奠也相当“火爆”。人们通过民政局开通的“津祭网”在网上为逝者献花、悼念。“津祭网”目前已经建立网上纪念馆4900个,从2010年8月建立网站,至今点击率已经超过40万人次。通过网络,人们节省了时间也更洁净环保。永安公墓推出的“环保葬”,也有超过80%的参与者是通过网站报名,完成了预定日期、选择葬法等程序。还有一些亲属因特殊情况不能亲临现场,就通过网络视频同步直播来为亲人送行,网络让人们不论身在何处都可以给逝去的亲人送上一份思念,对于清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
烈士陵园不寂寞 万名市民来祭扫
清明小长假,烈士陵园也迎来了祭扫的高峰。截至昨天17时,今年清明期间前往天津市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的市民群众已经超过4万人,与去年同比增加1万多人。同时,今年团体预约时间已经排到4月底,预计今年总计接待社会各界祭扫人士将超过6万人。
市烈士陵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仅清明小长假三天,烈士陵园每天平均举办10场主题活动,累计接待各界人士1万余人。昨天一天接待学生、官兵、群众近3000人。今年在烈士陵园举办大型主题活动的单位也明显增多,达到150多家,同比增加50%。这种有主题的祭扫也使得活动更加有针对性。老百姓自发来给烈士扫墓的也多了,有些是父母带着儿女、甚至孙辈前来瞻仰和参观;有些是中老年人自发地前来纪念和缅怀革命烈士。大中专学生和自发前来悼念烈士的人数已经达到近3万人,如北辰实验中学、中国民航大学、河北工大等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前来祭扫革命英烈,天津职业大学等学校还与烈士陵园结成共建单位,将定期组织学生前来瞻仰英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前往平津战役纪念馆、周邓纪念馆及各区县烈士陵园等地祭扫和参观的市民,也在小长假期间达到高峰。(记者 任悦 李海燕 摄影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