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随着来自瑞典的循环水设备在23日完成了“舶来”中国后的试验养殖,正式交付汉沽民峰水产养殖公司,养殖用水在加速循环的过程中正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对于新区渔业来说,工厂化养殖的循环水改造进程正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加速度”,驱动产业结构升级;而对于世界规模最大且增长最快的中国渔业来说,环保行业巨头也将借此次合作开始“为中国而改变”,通过与天津的一系列研、产、销合作,为辐射带动整个国内水产养殖行业向环保化、高效化转型蓄积力量。
省水99.5% 产量增7倍
“没进行循环水改造前,每天都需要彻底换水,现在只需要补充之前千分之五的水量就可以完成养殖。”据汉沽民峰水产养殖公司总经理陈孟民介绍,新设备带来的改变首先是用水量的减少。1500平米的养殖面积在安装国产循环水设备后,用水量可以从2000吨/天下降到200-400吨/天,而此次的瑞典进口设备则使日用水量控制在10吨以内。
循环用水让水产养殖摆脱了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依赖,而设备通过微滤、生物和紫外线等零化学添加方式来净化水,则让鱼告别了“泡药水”的传统化学制剂祛病方式。
“水的杀菌和消毒通过紫外线等光电,光化学和光催化作用来完成,这在挪威、荷兰等北欧地区水产养殖中已经收效明显。”伟伦万特公司项目经理梁超告诉记者,区别于普通循环水设备,用纯天然的“光”来根除水中的有毒微生物和污染物能让水获得更好的稳定性,而且副作用也要比化学药物和抗生物小得多。
与用水量降低相对应的是鱼的成活率显著提高。据了解,该套设备可以使牙鲆的年产量达到60公斤/㎡,这要七倍于无循环水养殖产量和三倍于简单循环水养殖产量。此外,新设备还将水的循环速率从4.5次/天提高到24次/天,更快的循环速率及时带走了鱼类的粪污和废饵。而其装载的地缘热泵则让水温可以恒定在适合养殖的20℃左右,不再通过混合高温地下水和低温海水的“兑水”方式来调温。
打造水产养殖输出地
“我们现在已经与天津沃能达公司合作,下一步循环水净化系统中部分零部件的采购和生产将转移到中国,而且还会生产简化版的设备,提高设备的性能价格比。”据梁超介绍,尽管通过节能和增产带来的利润在两年内就可以抵消600万元的设备投资,但考虑到一次性的巨大投入难免会为设备在中国推广设障,所以正积极为适应中国水产养殖行业情况而入乡随俗。
据介绍,伟伦万特公司已完成了在泰达MSD的注册,除了为设备在国内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公司还将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让天津同时具备对水产行业硬件和软件的双重输出能力。
“目前国内的水产养殖全部是单层养殖,我们目前正在探讨让养殖从‘平房’进‘楼房’,先行试验多层和多品种的立体养殖,研发成功后在天津立达等本地养殖企业中推广。”目前,伟伦万特已经与天津师范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在年内成立水产研发中心,并在后期投资建造循环水模拟联合实验室,用于研发和试验更利于在中国推广的循环水技术。
全循环引领渔业转型
据了解,目前,中国水产食品的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 60%以上。但最主要的水产生产模式仍是依托于地面池塘的传统养殖模式,而开展封闭工厂化养殖的企业则普遍采用流水或简单的循环水养殖模式,不仅对地下水资源造成过度开采,同时也严重限制了行业资深的发展。
目前,滨海新区工厂化养殖、育苗设施总规模已达71万平米,其中有效养殖面积为54.84万平米,新区从2010年开始大力对进行现有工厂化养殖企业的循环水改造,到年内,新区的循环水养殖比例将超过30%,在“十二五”时期,新区将力争对所有养殖企业进行循环水改造,率先引领渔业实现现代化和环境友好化转型。(记者 程瀚 摄影记者 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