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不少成果已直接用于城市建设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日上午在北京举行,本市16项科技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涉及化学、电气工程、水利水电、仪器仪表等多个领域。获奖项目不仅体现了本市科研创新能力,不少成果更已直接用于城市建设,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市科委负责人介绍,本市今年共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1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体现出本市显著增强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如南开大学领衔完成的“几类无机材料的氢、锂、镁储存与电池性能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研究优化了电极材料、结构和电解液体系,为新型氢、锂、镁电池的研制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创新实力增强,不少成果还通过产学研结合应用于实践。例如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由天津大学领衔完成的“柔性在线自动测量方法、技术及应用”已通过一汽大众、东风神龙等国内主流汽车厂的严格考核,形成了产业化应用,为多品种混流制造提供了先进的测量手段支持。
据介绍,在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等目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不少获奖项目已直接发挥作用,功不可没。如天津大学完成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实时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实现了工程施工质量的全天候、精细化、在线自动监控,以及施工进度的实时预测、适时预警、动态调整与优化。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大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控制手段的重大创新。目前已应用于糯扎渡、拉西瓦、锦屏一级、南水北调等国内10余项重大工程,获经济效益3.46亿元,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天津大学领衔完成的“复杂约束下高效能电机智能化综合设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提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能电机智能化综合设计技术,解决了电机效能提升的关键技术难题。项目成果在意大利ZEL等单位得到全面推广,在推动产业进步、促进节能减排、培养高端人才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南开大学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研制新材料让电池“延寿”
又讯 (渤海早报通讯员陈鑫 首席记者邵隽)在昨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军教授等凭借“几类无机材料的氢、锂、镁储存与电池性能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陈军团队20余年来致力于新能源电池研究,目前已在该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陈军教授打着比方介绍他的研究项目:“电池是储存化学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的一个体系。电池研究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转化效率,一个是储存密度。打个比方说,同样燃烧一公斤煤,在美国转化出的能量是中国的两倍,日本是中国的四倍。这就是能量转化效率问题。高耗能是我国能源使用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新能源电池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再比如一块电池,有的用一天就没电了,有的能用一个礼拜,我们的研究就是致力能用一个月,这就是能量储存密度问题。如果转化效率和储存密度低,就表明用能的方式比较低下。我们正是关注这两点,通过化学、纳米和能源的交叉学科研究,探索使用新材料,来提升能量转化效率与能量储存密度,并从这两个方面优化电池效能。”陈军说。
新能源电池是目前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如信息通讯、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从2002年开始,陈军的项目组在新型氢、锂、镁电池的研究中不断取得新成果,为新能源电池的研制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推动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组在国际重要化学期刊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0篇,其中一篇重要论文在国际学术界被引用达400次之多,95%由欧美科学家引用。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最高水平。(记者谷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