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绿色低碳导向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初成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坚持“两个轮子”发展初建“大城管”模式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008年的9月28日,在温家宝总理和新加坡资政吴作栋的见证下,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式开工,标志着生态城的建设全面启动。
三年后的今天,生态城已经崛起座座高楼,国家动漫园正式投入使用,10万吨日处理能力的污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绿化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绿色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生态城用崭新的面貌告诉世人:三年,一座生态、环保、节能、自然、宜居、和谐的国际新城勾勒出清晰的框架。
坚持绿色低碳导向 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初成
“生态城的招商路径是蚂蚁雄兵,而不是大象奔腾。大企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但是中小企业才是经济活力的源泉。”生态城管委会商务局副局长杨柳这样阐述招商思路。截至今年8月底,生态城已经吸引了500多家企业注册落户。所有企业大致分为传媒类、科研类、金融贸易类、绿色建筑及相关产业类共四大类别。经过三年的发展,生态城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文化创意、科技研发、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为主要特色的产业集群。
今后,生态城将大力发展传媒类、科研类和金融贸易类的企业。“从目前来看,这类企业的落户正在呈现扩张之势,产业聚集效应已经初步彰显,而且已经落户的企业正在快速发展,纳税情况也一直在增长。我们预计到2015年,这些低碳产业所贡献的GDP将占生态城的50%至60%。”杨柳表示。
家住天津开发区的尚游曾经“北漂”多年,一直从事动漫行业,如今的他和5名伙伴组成了动漫工作室进驻到了动漫园创意空间。目前已经有10余个原创动漫工作室进驻创意空间。在已经投入使用的国家动漫园一期,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500余人进驻办公;在科技园和产业园,研发大厦和产业园标准厂房一期都已封顶,基本上能满足已签约企业的办公生产需求。目前,在动漫园、影视园、科技园、产业园、信息园已累计注册的500多家企业中,协议投资总额已经达到300多亿元。
三年来,生态城坚持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作为主导方向,集中打造了动漫园、影视园、产业园等一批启动器、吸附器、孵化器,迅速壮大了产业规模,实现了区域良性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生态城人三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造就了如今鸟语花香与昔日盐碱荒滩的鲜明对比。在慧风溪公园,小桥流水的园林已经呈现;在蓟运河故道示范段,蔓延数公里的绿化带吸引了生态城来客的目光……目前,生态城污染底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已申请成为国家专利;10万吨日处理能力的污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盐碱地治理取得新的进展,动漫公园、慧风溪、蓟运河故道示范段、永定洲等公园基本完成,绿化面积已经达到了300万平方米。
生态城在能源问题上同样用三年时间给出了一个可以复制和推广的样版。生态城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规模化运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动漫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已经达到21.5%,达到了生态城2020年的远期目标。目前,服务中心停车场、污水厂氧化沟、北部高压走廊、中央大道绿化带等区域的光伏发电和蓟运河口微风发电项目将陆续建成,每年可发电1970万度。
同时,在建设中生态城通过指标体系首次对生态城市进行了完整的量化诠释,形成了包括22条控制性指标和4条引导性指标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部分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
坚持“两个轮子”发展 初步建立“大城管”模式
“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这是生态城在三年建设发展过程中摸索出了宝贵经验。“新型城市化和新型产业化”已经成为生态城市发展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过三年的摸索,生态城构建了以改革创新为依托的体制机制框架,这套体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行为、社会参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按照“小政府、大社会”总体要求,生态城还初步建立了适应生态城建设特点的服务管理架构,初步建立了涵盖市容、环卫、绿化、公共设施及部分规划、工商、市政、交通等方面管理权限的“大城管”模式。
随着生态城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首批居民的入住已经开始倒计时,社会管理工作已经全面启动。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首期近600套公屋即将竣工投入使用,涉及民生的一个中学、两个小学、三个幼儿园和南部片区三个社区中心、体育公园、专科医院、商业中心等加快建设,老年公寓项目进展顺利。
经历了3年的发展,打造全新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生态城下一步发展的主要课题。“做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让入区居民拥有和分享丰富的公共资源,努力构建和谐社区”,生态城的生活样版已经被清晰地勾勒。下一个三年,生态城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