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如今住宿等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各方面的配套也更完善了,小超市、医务室、书吧、网吧等都给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张健康眼里,除了亲人不在身边之外,这里的生活与在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来自河南周口的张健康今年35岁,在建筑行业从业已有16个年头。在上海建工集团承建的于家堡9项目标段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了这个朴实憨厚的壮小伙。
项目现场的生活区,有一个温馨的名字——“建设者之家”。记者看到,超市、医务室、书吧等标牌。原来,这里实行类似住宅小区的院落式管理,将一个大院分隔成了若干个小院。一位负责人介绍,“这一方面有利于施工队伍的管理,同时每个小院还设有自己独立的食堂,可以满足各施工队伍的不同口味。”在这里,彩钢房内暖风扑面,公共浴间可享热水淋浴,社区公共服务区内购物方便,更有物业管理让入住工人放心省心。篮球场、健身区等活动场所座落在四周。
在张健康住处对面,是一处约40多平方米的书屋,这在工地上并不多见,也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平时我会到这里查些技术资料,但大多是晚上过来,时间比较宽裕些。”张健康告诉记者,别看书屋不大,藏书却有4000多册。记者看到,在书架上陈列的既有施工方面的专业书籍,也有文史、励志和娱乐方面的书。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余,书屋为农民工们提供了一处新的去处。
走出书屋,不远处就是医务室,房间不大却干净整洁。在橱柜里,摆着大约五六十种常用药。张健康说,“我自己只来过一次。7月中旬的时候,得了热伤风感冒。大夫给我开了10多块钱的药病就好了。”记者了解到,自项目开工以来,医务室每月大约会接待20-30人,大多是伤风感冒、闹肚子等,尽管都只是一些小病,却给农民工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保证他们以良好的状态进行施工。
走过整个生活区,给人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21岁的林强是张健康的老乡,篮球场是他常去的地方,也在球场结识了不少有着同样爱好的年轻人。
随着滨海新区“十大战役”的加快实施,各重点工程项目现场出现了更多的农民工身影,他们挥洒着汗水和青春,为城市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滨海新区“十大改革”全面推进,不论是管理部门或是施工企业及普通大众,都越来越关注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张健康所在的建设者之家仅是诸多建筑工地的一处,却是现代化建设工地的一个缩影。如今,广大外来建设者在建设一线快乐地生活、工作。(记者 郭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