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如果以漓江来诠释桂林,它宛如一位清新脱俗的少女,脉脉含羞,美不待言;如果以桂林国家高新区来诠释桂林,又犹如一位励志创业创新的少年,意气风发,阔步昂扬。
“这个位于漓江东岸的国家高新区创建于1988年5月,1991年3月成为第一批国家高新区,也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首个国家高新区。”桂林高新区20年来的发展和成绩,桂林高新区工委书记、七星区委书记赵德明历历在目:正是这个20岁的“少年”,以5%的人口创造了桂林市近25%的工业总产值,在97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构筑了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产业大厦,培育发展了新材料、新能源、创意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在广西占主导地位。
白手起家从无到有
进入“国家队”之初,桂林高新区仅在七星区的土地上拥有1平方公里的“巴掌地”,一个办公楼和几个厂房。在桂林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七星区区长何运保看来,初创阶段的艰难却十分必要:“当时桂林市的工业还是传统工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由桂林市政府直接管辖,新成立的桂林高新区没有任何工业,完全是从零开始。”
作为广西重要的教育和科研基地,桂林科技人才荟萃,科研力量雄厚。桂林市拥有各类高等院校9所,中专、技校26所,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有部级研究院所8个,国家、部级及自治区各类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43个,特别是在光电子技术等多个领域科技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正是这些科研优势,在桂林高新区的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当地科研院所的技术员,将科技成果带出“深宅大院”进行产业化。短短3年,桂林高新区工业产值就达到5亿元,为园区迎来第一次飞跃奠定了基础。
1994年,时任桂林市副市长的李金早兼任桂林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新一届领导班子做出了“以园区为载体发展高新区”的决策。随后,在1平方公里的老工业区里诞生了桂林高新区第一个工业园区,并且为桂林高新区争取到了“行政级别高于普通城区,行使市一级综合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内部实行封闭式管理,土地建设等拥有独立行政规划权、审批权”等“尚方宝剑”,为园区企业争取到了税收、土地、资金等一系列入园优惠政策。桂林高新区从桂林市抽调一批精英型人才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桂林高新区真正创出了“高新精神”,到1997年,工业园区已初步建成,开始冲向“八年再造一个桂林”的新目标。
两区合一提挡增速
“随着桂林高新区的加快发展,桂林高新区和相邻的行政区七星区在财政收入、项目引进等方面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在拓展发展空间时阻力很大,开展征地拆迁上工作难度也很大。”何运保说,那时,桂林高新区与七星区区域边界明显, 双方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从功能定位看,桂林高新区是政策区,是产业区,不是一级行政主体, 因而缺乏空间开发、功能完善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条件;行政区是一级政府,在区域空间和政府职能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由于桂林高新区和行政区都有自身利益诉求,行政边界的存在就会阻碍桂林高新区与周围地区间的专业分工和创新要素流动,造成桂林高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机构难以及时提升,影响桂林高新区和所在行政区七星区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为了突破发展空间瓶颈,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1997年6月,经有关部门批准,桂林高新区与七星区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桂林高新区工委书记兼区委书记,桂林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兼区长。这一举措盘活了七星区的土地资源。到2003年,桂林高新区顺利实现了当初的8年任务目标,并且根据桂林市政府安排,桂林高新区纳入了东部华侨旅游经济区版块,进一步扩大了发展空间。
空间拓展产业集聚
2003-2006年,桂林高新区在已有的基础上开始了自营式发展,工业产值达到220亿元。这3年,被何运保称为二次飞跃的“萌芽阶段”。桂林高新区的决策层开始积极拓展思维,将目光转向了“空间战”。
“十一五”的冲锋号吹响,桂林高新区再次腾空飞跃,不失时机地举起了自主创新的旗帜,在漓江东岸规划建设了43平方公里的漓东科技新城,启动了信息产业园、英才科技园、铁山工业园等专业园区的建设,城市空间拓展了1倍,园区空间拓展了18倍,形成了“三园二带一中心”的空间布局,使有限的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截至2010年年底,桂林高新区累计实现入园工业项目86个,完成项目投资35亿元,其中已投产项目37个,完成工业产值100亿元,实现利税18亿元,园区经济已成为当地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在产业发展上,桂林高新区开始从特色产业培育着手“洗牌”,采取九大服务措施,实施“翻番计划”、“成长计划”、“培育计划”三大计划。桂林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副主任王朝胜介绍,截至“十一五”末,桂林高新区工业企业近6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多家,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36家,是“十五”期末的2倍;高新技术企业达56家,占桂林市高新企业的80%,形成了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了新材料、新能源、创新创意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占广西产业总量的60%,形成了覆盖光纤通信、微波通信、自动控制等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自主创新区企共赢
栽好梧桐树,引得金凤来。桂林高新区的园区集聚效应及产业优势,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桂林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王芳介绍,目前,桂林高新区已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425家、投资超亿元企业129家,引进内资174.76亿元,利用外资3.2亿美元,引进了航天科技民用产业化示范园、天涯在线网络、百度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被评为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区)。
桂林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一新介绍,“十一五”期间,桂林高新区孵化企业达360家,高新技术企业57家,孵化场地面积达到12.7万平方米,形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园等专业化孵化基地。园区还投资200万元成立了技术产权交易所,搭建了广西首个高新技术交易平台;成立了中小企业孵化资金库和创新投资担保公司,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了动漫人才培训基地、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意人才培训基地,成立了中国数字艺术专家委员会广西分会。
如今,桂林高新区培育的企业已经开始走出高新区、走出桂林,抢占市场前沿,为区域发展起到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桂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近年来投入自主创新的经费占公司销售收入的6%以上,现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9项,授权专利88%已经实现批量生产。像啄木鸟这样通过创新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成功案例,在桂林高新区至少有17家。
“创新是一种生命,没有创新就会被淘汰,国家高新区与普通行政区的根本区别就是创新。”在何运保眼里,“十一五”期间,桂林高新区最大的成就,就是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创新体系。
5年间,桂林高新区共申请专利1866件,其中授权专利1201件,占桂林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1/3。连续3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并获全国产学研示范基地、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称号。2010年,桂林高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6.0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04倍;规模工业总产值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83亿元,是2005年的2.62倍。2009-2010年,桂林高新区在全国国家高新区排名中前进了5位。
展望“十二五”踏上新征程
20年的奋斗与拼搏,让今日的桂林高新区历练成为一颗闪亮于西南的高新明珠。“十二五”开局之年,该如何谋划与发展?
“桂林高新区经过20年的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产业,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一个区域,成为广西、桂林最强劲的新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广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在赵德明看来,桂林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意义重大。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领导要求桂林高新区未来发展要有总量,我们要求自身发展要在总量基础上讲含量。”何运保说,当前,桂林高新区急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来承载千亿产业,与此同时,要想方设法帮助园区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高新区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现有企业的产业链条进行招商,走集群式发展道路。在管理及运营体制上,探索更符合桂林高新区当前发展的新的机制。
用何运保的话来说,国家高新区一定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这只“领头羊”不一定块头最大,但它一定要有号召力,可以引领其他区域奔跑。在桂林高新区的“十二五”规划中,已经确定了打造“千亿产业园”的宏伟目标,强力推进“三城三带”建设,做大做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创意等三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大经济总量,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5年达到256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2015年达到1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2015年达到7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015年达到29975元。
“目前,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已进入桂林高新区,为瀚特等公司‘新三板’挂牌服务。”桂林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肖立华介绍,目前,桂林高新区已先后出台了《桂林国家高新区企业发展考核奖励办法》、《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奖励暂行办法》,建立了桂林高新区“新三板”重点培育企业数据库、桂林高新区“新三板”挂牌重点储备企业数据库,确定了32家“新三板” 挂牌重点培育企业……
一切准备都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一切准备都预示出,未来5年,桂林高新区将进入第三次飞跃!(记者 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