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国家高新区,
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
中关村诸多的“第一”,总是那么不同寻常,时时把握着时代脉搏不断地创新突破。
7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工作大会,再次明确率先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中国首个国家级人才特区,这不仅是中关村发展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人才事业发展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人才特区特殊政策层出不穷
今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15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与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工作进入全力推进阶段。紧接着,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通过实施6项重大工程、落实10项具体支持政策,全面具体地落实《若干意见》中的重大任务、支持政策。
《若干意见》和《行动计划》的出台,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启迪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徐井宏表示,探索建设人才特区,是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选择,国家的决策高瞻远瞩,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人才特区,是继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建设经济特区之后又一伟大创举。”北京赛林泰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军表示,提到特区,人们不禁想到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速度和经验。如今,中关村要建设人才特区,真正把人才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
按照中组部的要求,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就是要像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经济特区那样,在一个较小范围内进行试验和探索,取得经验后再以点带面,推动改革创新。特区的“特”是指特殊区域、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建设人才特区,不仅要出人才、出机制、出成果、出效益,更重要的是为科研、创业和人才工作机制改革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若干意见》提出的支持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13项特殊政策与《行动计划》提出的落实10项具体支持政策,在重大项目布局、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结汇、科技经费使用、进口税收、人才培养、兼职、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医疗、住房、配偶安置等方面给予引进人才特殊的扶持政策。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如建立中关村创新平台,打通各类要素流动和配置渠道。
“人才特区特殊的政策、体制和机制,会让很多中关村企业受益。”李文军表示,“这些优惠政策为创新型人才开启了工作和生活的绿色通道。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明年再吸收2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把企业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