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依托滨海新区在相关政策、港口、物流、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以天津港保税区海伟酒类交易市场、葡萄酒交易市场、高银红酒批发存储集散配送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洋酒企业相继落户新区。
推开大门,一座4.4万平方米的地下酒窖清晰呈现,在微寒的空气中,各类优质红酒以别致的陈设、浓郁的酒香,传递着红酒的文化与魅力;在地上厂房,一箱箱“整装待发”的红酒正在进行最后的检验……2012年,这幅图景即将在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区成为现实,这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全球最大红酒批发、存储和集散配送中心。各类洋酒正在以项目对接、产业落户、基地建设、艺术沙龙等多种形式“涌”向新区。一个世界级的洋酒集散基地正在滨海新区迅速崛起。
洋酒扎堆 布局滨海
“我们要把天津打造成为洋酒进入中国的重要港口,让天津百姓喝上质优价廉的进口酒。”天津港保税区海伟酒类交易市场董事长王如田在其组织的首次国际酒类订货会上说。也正是那次活动,让百余家酒商了解了北方红酒市场和滨海新区红酒产业的发展潜力。目前,海伟酒类交易市场正在成为推动进口酒进入国内市场的重要引擎。王如田表示,今后他们还将在新区组织更多高层次的酒类展会,让这里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进口酒产品集散地。
与海伟酒类交易市场比邻的葡萄酒交易市场,通过葡萄酒品鉴、订货会等形式吸引着世界各地酒商。今年3月,在该交易市场举行的订货会上,来自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的八大酒庄代表携50余款各类进口葡萄酒亮相。其中,20余款葡萄酒首次亮相中国市场,国内近百家经销商也到场品尝美酒,并签署多项订货协议。
今年年初,由香港高银金融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斥资3000万美元兴建的高银红酒批发存储集散配送中心项目在东疆保税港区开工建设。高银集团董事局主席潘苏通表示:“滨海新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高效的行政服务非常吸引我们,在这里投资建设全球最大的红酒批发、存储和集散配送中心将让双方实现经济共赢。”该项目拟建设地下一层酒窖及地上配套设施,计划于2012年6月完工,建成后将形成红酒年储存量770万支,年销售量200万支,年营业额20亿元人民币的经营规模。
除经济上的关联,在西方,红酒的更多身份属于艺术。近日,滨海新区首家艺术酒窖——天津东疆湾繁星之夜红酒艺术会馆在东疆保税港区开业。会馆占地2800平方米,包含酒窖和艺术沙龙区两部分,其中酒窖具有展示、储存、品酒等多项功能,整体藏酒量可达20万瓶,消费者在此可享受到定制酒、私人酒窖等服务。
借力优势 创新平台
“依托天津港保税区便利的交通、政府的政策支持、先进的恒温仓库、高效安全的物流配送等优势,我们可向全球酒类提供自通关至市场营销‘一条龙’的优质综合配套服务。” 海伟酒类交易市场负责人介绍说,“会员企业进行保税仓储、保税加工、保税贸易等经营活动时,还将享受分批出区、集中报关、快速商检、财政奖励等优惠政策,这里为全球酒类企业搭建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平台。”
面对洋酒市场强劲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巨大的商业利益,旧有渠道运营模式的落后造成了市场高额差价、以次充好、假酒频出的混乱。由此,建立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强势渠道呼之欲出。在保税区模式的基础上,天津港保税区葡萄酒交易市场创新性地建立了进口葡萄酒交易平台,以现代化的平台运营模式减少流通环节,提升渠道效率,依靠政府监督货源,极大地推动了整个进口葡萄酒流通领域的产业升级。目前,该平台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进口葡萄酒集散基地。
规范市场 健全渠道
目前,随着洋酒关税的下调,国际酒业巨头纷纷进驻中国,国内洋酒市场容量正在迅速扩张。一方面,世界知名品牌纷纷在中国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逐步开拓市场,或直接设立办事机构,或落户产业基地。另一方面,除世界大品牌洋酒,全球各地不同产区的进口酒产品也纷纷涌入。未来,不仅在滨海新区,各类洋酒商在整个中国市场的竞争都将愈发激烈。在此过程中,洋酒的流行还将重建消费者对洋酒的产品类型、品种和年份等几方面的正确观念,从而为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业内专家表示,在滨海新区成为进口洋酒集散基地的同时,进口洋酒市场的发展还需要政府部门、海关、国检等部门齐心协力,严把质量关,进而以保税区物流中心为基地,向周边城市辐射,开设终端直营店,形成全国联动的销售网,以实现渠道整合与流通环节的大幅缩减。(记者 王睿 孙刚)
|
项目概况 |
项目规划 |
设计理念 |
发展环境 |
政策解读 |
 精彩聚焦 |
|
升天智城 以人为本 腾飞中的滨海高新区软件园
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是滨海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凭借独特的区域优势,着力打造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核心区。现已拥有“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品牌,在全国服务外包最佳园区的排名中名列第七位。[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