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社区里空间狭小,把车停进附近社会单位的停车场;老人没处用餐、没处活动,请进中央机关的食堂、礼堂;家门口没处锻炼身体,周边的学校敞开操场……如今西城区的百万居民,正品尝着社会单位与社区资源共享的甜头。该区投入专款105万元,动员社会单位向社区开放内部设施。全区15个街道与驻区大大小小上百家单位结成共享对子。于是,原本拥挤、饱和的城市核心区,“挤”出了越来越多的惠民空间,居民得以就近享方便。
居民就近得方便
年过六旬的李恒正住在西城广内街道,平时爱好运动的他,为了要找个便宜又宽敞的运动场,经常要约上老哥几个奔波到几公里外。不过这样的日子已成过去,前不久街道开办了本市首家“老年乐吧”,周一到周五白天免费开放,出了家门5分钟就到。老年乐吧占地1200平方米,集健身、休闲、娱乐、日托于一体,想玩的、想用的应有尽有。需求就近解决了,这可乐坏了李恒正和他的球友们。
原本已很拥挤的社区,哪里来的这么大地方?原来,这里本是中国人民银行宿舍区的活动室,只放了几张乒乓球台,大部分闲置。街道找到宿舍区的物业公司,双方一拍即合:街道出资60万元改造设施、添置活动器材,物业则提供场地,免费向社区开放。这才有了如今的老年乐吧。
昨天,记者走进乐吧,只见其内部按动、静分为“十室”:桃源养心室、杏坛赏书室、松涛乐舞室、竹韵网络室、丹青书画室、菊秋棋牌室、梅冬台球室、兰春乒乓球室和荷夏沙狐球室……处处银发攒动、热闹非凡。广内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老年乐吧虽然地处康乐里社区,但可免费接待广内街道上斜街、三庙、老墙根等附近9个社区的老年人。于是,2万多名像李恒正这样的居民由此受益。
共享惠民遍西城
尝到共享甜头的,还有陶然亭龙泉社区的居民。如今他们再不为找不到停车位而头疼了。“邻居”北灯汽车灯具有限公司,晚上敞开单位大门,错峰为居民提供免费停车服务,还专设了一名保安看车。停车难一下子迎刃而解。
如今共享对子已遍布全西城15个街道。驻区的上百家机关、社会单位,分别和街道结成对子,着手开放内部设施:月坛街道云集着20余家中央部委,其中已有10余家向社区敞开了食堂、礼堂;在什刹海街道,辖区内的总参旃坛寺管理处大院的食堂,向社区居民开放;西长安街街道,北京市文联管理中心的小剧场,向社区敞开了大门;金融街街道,第一五九中学,学校各类体育场馆、操场、会议室,适时向周边居民开放;陶然亭街道,中央芭蕾舞团、北方昆曲剧院、湖广会馆等文化单位,在假期为辖区孩子们开办了兴趣课堂;白纸坊街道,红旗业余大学的多媒体教室、机房、师资等,都成了社区居民的可利用资源;广外街道,区第一职业学校的操场、体育馆、多功能厅、旅游实训基地、银行实训室、金融证券室、计算机房、汽车驾驶模拟室,变成了周围29个社区居民的大课堂。
政府拨款鼓励共享
“驻区单位是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的重要补充,鼓励引导其将公共服务、文体设施等资源,有组织或限定时间向居民开放,能够推动许多难点问题尽快解决。”区社工委书记李红兵介绍说,去年该区已开始试点资源共享的做法,设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对参与共建、资源共享成效明显的单位给予奖励。
今年,西城区政府将拿出60万元专款,鼓励、支持向社会开放资源的单位,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并计划将鼓励措施固定下来,促使这些惠民举措长期实施下去。
智能科技方便共享
社会单位敞开大门、共享设施,还需要有相应的科技支撑,才能达到最好的惠民效果。西城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后,该区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一批智慧示范社区,嵌入网络订餐、电子化预约、停车智能化管理等功能,实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整体效能。
西城还将引导驻区各单位,把可开放的资源和附近居民的需求对接,并通过制定有关文件、细化方案,鼓励更多的驻区单位开放内部资源,与社区共享。
链接
“共享”回声
社会单位与社区资源共享,普通市民对此怎么看?昨天,记者在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
陈家宏(金融街白领)
我父母就住在老城区,我自己平时工作很忙,照顾不了他们,他们每天的用餐是我最担心的。雇个保姆,老两口不乐意;自己做,他们那么大年纪我不放心;出去吃,哪家馆子吃着放不放心还得犯嘀咕。
幸亏有了资源共享,爸妈进了社会单位的食堂吃饭。他们说,食堂里饭菜便宜、口味清淡,我听了心里这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我还有个希望,如果政府能推动社会单位的医务室开放就好了。这些医务室离居民近,设备也好,平时闲置率也高。如果向社会开放,可以一举多得。
林嘉颖(中学教师)
我们学校也向社区开放了操场,一到休息日,孩子们拽着家长都来了。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感情。
我想,学校的图书馆也可以试着开放。有时候我去借书,书上落着一层灰。挺好的书闲置着,真是浪费。拿来开放,给社区居民“充电”不是很好吗? 本报记者 巩峥 通讯员 陈虹
短评
“资源共享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老人就餐难、车位紧张、居民活动场地不足等等,是当下京城许多社区,尤其是老旧小区面临的普遍难题。西城区探索出的“资源共享模式”,盘活了社会资源,让居民就近享受到了实惠和便利,相关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北京作为首都,机关部委、大院大所、大单位大公司众多,在中心城区就更是如此。这些单位的内部资源和设施除了服务内部之外,还有余力,完全可以用来弥补部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为市民服务。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技术支撑,各种资源可以有效整合,让资源由浪费闲置变为合理配置,无疑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单位与社区资源实现对接、共享,向群众敞开大门,让许多原本封闭的内部活动场所,变成了各大单位与普通群众交流互动的平台。邻里距离拉近了,社会单位与附近社区其乐融融,为整个社会增添了诸多和谐气息。
“资源共享模式”的成果告诉我们,只要肯花心思、肯动脑子,就可以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集思广益、多措并举地服务民生,提升城市和谐宜居指数,提升市民幸福感,我们应有更多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