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天津港保税区和天津空港经济区在新的一年定下了新的目标,将努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管理制度创新、综合配套完善、环境生态宜居的综合型经济区和现代化新城区。
记者获悉,2011年,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预计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超过30%,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工业总产值1060亿元,财政收入1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进出口总额177亿美元,其中出口37亿美元,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目标 发起三大主攻方向,包括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聚集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措施 继续聚集龙头项目,吸引研发中心,延伸产业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通过企业并购、技术改造、产业转移、政策支持等,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帮助中小型企业不断发展;大力引进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企业,加快聚集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以购物天堂全面启动建设为契机,结合完善区内商业配套设施,掀起新一轮商业招商热潮。积极培育和引入新型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实现服务品牌化、网络化、规模化。办好中国直升机博览会。
培育全国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目标 提升交易市场、国际物流中心、保税平台、空港物流园功能和服务辐射作用。
措施 吸引大型投资主体和行业龙头举办大型市场项目,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立联合商品交易平台,增强交通、信息、物流、融资等综合服务功能;搭建海空两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重点商品的北方物流中心和展示交易中心,积极拓展国际分拨、配送、中转等功能;开展飞机整机及部件、工程机械、专用设备、电子产品等保税维修加工业务,积极推动棉花、酒类、食品等公共测试平台建设。培育航空飞行、机场管理等专业培训基地。开发综合保税区功能,争取实现进口集装箱和空运货物直提、出口空运货物的地面航班业务。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0家
目标 促进创新平台建设,构筑人才高地,力争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0家,“小巨人”企业达到50家。
措施 将新增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2家,挂牌开放实验室40个,实现区内企业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推动人才和技术交流,办好高层次专业论坛。建立区域引智政策体系,成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建设。积极与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合作,建立航空、电信、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实现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40万平方米
目标 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力争达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措施 进一步完善机场周边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布局。高水平完成总部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加快区域对外交通体系建设,京津塘高速空港出入口、地铁2号线接驳联络道工程建成通车,建立以公共交通为重要支撑的通勤系统。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年内实现新增太阳能光伏发电2兆瓦、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40万平方米,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记者 张维维)
|
项目概况 |
项目规划 |
设计理念 |
发展环境 |
政策解读 |
 精彩聚焦 |
|
升天智城 以人为本 腾飞中的滨海高新区软件园
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是滨海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凭借独特的区域优势,着力打造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核心区。现已拥有“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品牌,在全国服务外包最佳园区的排名中名列第七位。[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