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日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召开2011年工作会议。厦门市副市长叶重耕就做好今后工作提出总体要求。火炬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游文昌总结了去年及“十一五”火炬高新区工作,并对2011年及“十二五”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由高新区纪工委书记王保民主持。管委会副主任由欣宣读管委会系统先进个人表彰决定。高新区领导、委机关全体人员以及委属企事业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各派驻机构负责人参加了大会。
叶重耕副市长在讲话中指出,经过20年发展,火炬高新区取得了辉煌业绩,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火炬人攻坚克难,拼搏进取,为厦门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骨干作用。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火炬高新区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所取得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更需要去弘扬、去发展。要发挥火炬高新区的作用,继续推进高新区一区多园、科技创新和孵化基地的建设。希望全体火炬人始终保持永不满足的创业激情,坚持以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审视形势,科学谋划发展的未来,把创建一流业绩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十二五”时期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叶重耕副市长强调,对“十二五”开局年的各项工作,要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早实施,力争实现开门红。要抓住品牌、定位、质量三个核心,结合高新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具体落实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各项工作当中。要在树立“厦门火炬”品牌上有所作为,坚持科技创新,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坚持高定位,火炬高新区对自己的定位必须要高,仅仅面向厦门、面各海西还不够,要把引进和培育企业的重点放在技术创新能够进入全国前列的目标上,承担起国家的自主创新责任。要提升质量,坚持走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深入了解技术发展的潮流,掌握技术变革的最新动向,把国家或都央企的科技大项目引进来,把支撑总部经济发展的资源聚集到火炬高新区,实现高新区产业和国家产业的高度融合和对接。
“十一五”期间,火炬高新区发展具有经济指标高速增长,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主导产业特色明显,光电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全面开展。创新环境显著改善,创新要素不断完备。载体建设加快完善,区域功能不断提升。形成一套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体制和机制。五年实现工业年总产值增长716亿元,占厦门全市的40%;固定资产投资204.95亿元;吸引国内外投资136.27亿元,其中外资11.17亿美元。
2010年火炬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298.51亿元,同比增长390亿元,增长42.8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成为福建省首个工业产值上千亿元的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43亿元,增长77.96%;地区生产总值272.94亿元,增长42.16%;出口创汇113.1亿美元,增长40.71%;合同利用外资2.82亿美元,增长24.97%;实际利用外资2.77亿美元,增长4.92%;合同利用内资23.69亿元,增长123.48%;财政总收入28.26亿元,增长36.6%;区级财政收入9.8亿元,增长40.01%。
火炬高新区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全市培育十三条百亿产业链、产业集群中积极作为,参与培育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平板显示、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链,园区企业戴尔、友达、宸鸿、景智、冠捷等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尤其平板显示产业企业产值增势强劲,为全市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平板显示产值上500亿元作出重要贡献。戴尔(中国)、华侨电子和宸鸿科技分列 “厦门制造业企业十强”排行榜第1位、第8位第10位。全市4家100亿企业高新区拥有3家,分别是戴尔(中国)、友达和宸鸿。
2011年,火炬高新区继续抓好项目建设,增强高新区产业发展实力,积极扩大产业承载平台建设,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金融资本环境。全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530亿元,出口创汇133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合同利用内资10亿元;财政总收入32.5亿元,区级财政收入11.27亿元。
“十二五”时期,火炬高新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集聚化、国际化、低碳化”的发展原则,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为新使命,始终当好厦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力,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具有龙头项目带领、核心技术引领、优势产业高度集聚的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核心区,力争在经济实力和效益、科技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对外开放和合作、高端人才集聚和交流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园区。
火炬高新区“十二五”期间将实现“五个翻番”,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力争占有全市50%的比重,出口创汇220亿美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财政收入65亿元,区级收入20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吸引国内外投资150亿元。加强企业技术溢出、研发投入和技术根植,培育创业创新型本土企业,打造10家百亿元产值企业,拥有3-4个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成1个千亿产业集群。
借势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市及“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发挥高新区带动所在行政区发展的功能优势,形成火炬园、创业园、信息光电园、厦门科技创新园、火炬(翔安)产业区等链接的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完整、具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特征的厦门火炬高科技走廊。
强化开放创新发展理念,以确保厦门火炬高新区成功建成国家创新型园区目标为要务,更加主动地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与协作,构建具有创新凝聚力和辐射引领作用的两岸创新与交流战略性平台,打造高新技术聚集地,进一步发展品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