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中,天津逆势而上,在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同时,发展方式开始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天津借助什么平台破解了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难题,又采取哪些措施实现了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共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专访了市长黄兴国同志。
记者: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前,天津果断决策,深入开发开放,在保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稳居全国前列的同时,紧紧扭住调结构不放松,在赢得挑战中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黄兴国:是的。天津作为沿海开放大城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十分严重,但天津坚决贯彻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总体要求,扩大内需保增长、调整结构促转变,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6.5%,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1%,规模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两倍,“十五”时期的总和。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总结经验,有两点是十分突出的。
一是保存量,保稳定。2009年,我们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了“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活动。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了政府服务大提速,组织了40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企业进行重点帮扶,支持困难企业不停产、职工不下岗,保持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广大干部群众横下一条心,众志成城,奋力拼搏,在全社会形成了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二是抓增量,促调整。我们坚持抓住大项目、好项目不放手,不分内外资、不分所有制,只要是好项目,就吸引到天津来投资。用项目建设的增量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做大经济总量。先后实施了940项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超过1.8万亿元,有力支撑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转型。这几年,靠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大项目,天津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形成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和轻工纺织8个优势支柱产业,占整个制造业比重达到93%。
记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天津抓住了哪些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呢?
黄兴国:从天津的情况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去年底,市委召开九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了“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具体讲就是要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这也是天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
构筑“三个高地”,一是构筑高端产业高地。加快壮大8个优势支柱产业,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构筑自主创新高地。推进自主创新产业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使天津成为优秀人才聚集高地。三是构筑生态宜居高地。全面完成生态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再奋战300天,下力量搞好新一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使城市面貌发生新的更大变化。
打好“五个攻坚战”,一是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在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上下功夫、见成效,全面构筑领先优势,显著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打好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攻坚战。全面推动一、二、三产业向着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打造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区域带动力和产业聚集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三是打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攻坚战。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尽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四是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天津成为充满文化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文化影响力的城市。五是打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攻坚战,继续高标准实施20项民心工程,更好地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难事急事,使群众从多方面得到更多实惠,社会稳定保持最好水平。
今年,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在全市组织开展为期半年的“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组织30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企业和重点项目,办实事、解难题、搞服务。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审批服务再提速。进一步完善帮扶企业的措施,在调整结构、开拓市场、改进服务、稳定就业岗位等6个方面加强政策扶持。
记者:总结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滨海新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重要的不仅仅在于它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重要的是它开拓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这个模式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黄兴国:我们把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促进新区发展,努力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现在新区已经进入了全面开发建设的新阶段,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23.5%,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是确立了科学发展的规划体系。按照中央明确的功能定位,确定了“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战略布局。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实现了规划的全覆盖。
二是综合配套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定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了10个领域的改革任务,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撤消了原来的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成立了新的滨海新区行政区,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金融改革创新取得了重要成果,20项重点改革全面完成。其他方面专项改革也在扎实推进。
三是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初步形成。9个产业功能区开发建设全面展开,重大建设项目纷纷落户到新区,大飞机、大火箭、大炼油、大造船、大机车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建成了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24个企业技术中心,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是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天津港200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70万标准箱,成为世界第五大港。滨海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和第二跑道建成投入使用。新建续建了10个铁路项目和8条高速公路。立体化的现代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成为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发展的重要载体。
五是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宜居生态新城区建设,绿化覆盖率超过36%,中外瞩目的中新生态城建设进展顺利。
六是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扩大。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6家落户新区,与东北亚地区及兄弟省市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记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篇大文章中,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头戏,也是一道“坎”,难就难在建区设镇的土地从哪里来,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往哪里去。华明镇以农民宅基地置换“三区”统筹发展的作法,使我们耳目一新,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黄兴国:确实。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我们讲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就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也在城镇化。近几年,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本着试点先行的原则,在全市开展了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新型小城镇的试点,探索城郊型农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华明镇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做法,用华明镇1.2万亩宅基地进行平衡,在新的小城镇里,规划了占地3500亩的农民居住区,同时规划了4900亩可用于市场运作出让的土地,用于平衡小城镇建设资金。其余的3600亩规划了示范工业园区。农民原有的1.2万亩宅基地统一组织复耕,用于建设现代化设施农业园区。华明镇的主要经验就是,运用宅基地换房办法,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统一规划建设农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设施农业园区,实行“三区”统筹,联动发展,实现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
现在,华明镇4万多农民已经住进了新的小城镇。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家庭财产大幅增值,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都有就业岗位,90%的人上了保险,许多农民成为拥有薪金、租金、股金、保障金的“四金农民”。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社会服务应有尽有。宅基地换房的一个“换”字,换来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换来了城乡差距的缩小,换来了发展空间的扩大,换来了农民的幸福新生活。这个典型还入选了上海世博会。华明镇的农民用朴实的语言总结了一句话,“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
记者: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在改善民生方面天津倾其全力,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天津抓了哪几项根本性工作呢?
黄兴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我们的做法就是,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出行这民生新“七件事”放在心上,抓在手里,一项一项研究透,一件一件解决好。我们连续3年每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欢迎。
我们把就业问题摆在突出位置,靠项目建设带动就业,全力保企业、稳岗位,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下力量抓就业培训,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009年,尽管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市新增就业人数仍然达到40万人。
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这个目标,积极构建覆盖城乡职工和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社会保险制度从城镇到农村、从职工到居民的全覆盖。城镇职工参保人数明显增加。全市930万人享有医疗保障,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制定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五年规划,采取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和廉租房四种形式,从2008年到2012年,共建设38万套保障性住房,7万户享受住房补贴,着力解决好45万户中低收入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