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让他们和我一样有希望
天大学子毛毳:两度辍学三年完成五年课业没钱吃饭等人走光去吃剩饭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夕阳西下,但它的余辉依然照着大地,清脆的铃声划破了被太阳灼晒了一天的沉寂村庄,孩子们的笑声也刹那间响彻了整个校园,我忽然觉得本来一幅灰色的画卷顿时像被什么润湿了一样,生动起来。我们的爱心活动也开始了。”翻开天津大学自强社社长毛毳的“活动日记”,上面满是对贫困山区孩子的期盼和希望。这个同样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也曾经面临辍学、饥饿、生活困难。如今,他已成长为一名爱心的无私奉献者,组织多次扶贫支教实践活动,足迹遍布河北、河南和山西等地贫困山区。
照片由毛毳提供
初中时就开始打工“废旧书本、饮料瓶我都捡过”
开朗的性格、文气的模样,丝毫不能让人将毛毳与“坎坷”的经历联系到一起。毛毳8岁那年,父亲被检查出胃癌,家境从此一落千丈。毛毳小学期间曾两次辍学,艰辛的求学经历迫使他奋发学习,连跳两级,用三年完成小学五年的课业,初中高中均靠自己打工完成学业。
“妈妈去挑石灰,我和两个姐姐也去,废旧书本、饮料瓶这些我都捡过,我觉得一家五口都在奋斗着。”毛毳知道,只有考到全县前十,才有可能减免高中学费,因此自从迈进初中的门槛,他就比其他孩子更用功地读书。每天深夜才睡,早上五点起床背书,已经成了毛毳的“家常饭”。最终,他以全县第七考上了山西怀仁县一中。
高中阶段正是孩子长身体的时候,但毛毳没有多余的钱吃饭,饥饿成了常事。“我会等到中午一点食堂几乎没人了,才进去吃人家盘子里的剩饭。”毛毳说,自己从不认为有多苦,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也有过沮丧,也哭过,但都过去了,换了别人也会这么做。”
教室挤得满满当当“那才是孩子喜欢你最直接的表现”
16岁,在国家贷款的帮助下,毛毳走进天津大学,攻读了管理学学士和法学学士双学位。如今,他已是天大一名管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大二时,毛毳开始担任天津大学自强社第三任社长。毛毳说,他们会在暑假组织到河北、河南、山西等贫困山区支教,一般20余天。
在问到孩子们会不会喜欢这种假期里额外的“补课”时,毛毳激动地说:“我虽然没问过他们,但从孩子的眼神中就能清楚读出来。”有次支教时,毛毳本来要教两个班英语,但由于不在同一教室,只能先让一个班自习再教另一个班。“孩子们不干了,他们向校长吵着要合班一起听课,都想多听听我们讲课。”当看到挤得满满当当的教室里,孩子露出对知识无比渴求的眼神时,他异常感动。“那才是孩子们喜欢你最直接的表现。”
热心支教却碰钉子“有些当地老师认为我们去抢饭碗”
虽然自强社的社员们乐于无私奉献,但联系支教的过程“困难重重”。“有些教育部门并不希望我们去支教,认为暑假是放假时间,接待我们很麻烦。甚至有些当地老师认为,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如此尽心尽力为孩子教课,是不是打算抢他们的‘饭碗’。”
一次毛毳和自强社社员在天津大学内为山区孩子举行募捐,为支教的学校建一个小型图书馆。“但后来孩子们偷偷写信告诉我,图书馆就开放过几天,我们走后就被老师关闭了,很多书都被老师挑走给自己的小孩读去了。”每当提起这些,毛毳只能流露出无奈。
“山区的孩子在物质上匮乏,精神上也匮乏,但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只要给他们一个平台,村里的孩子并不比城市的孩子差,他们差的只是一个机会。”毛毳坦诚地告诉记者,“如何把支教坚持下去,如何帮助那些孩子冲破束缚,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刘晓艳 史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