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高新区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都发展顺利。”中山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邹鑫说。从2000年至今,中山火炬高新区先后有18个项目获得创新基金立项支持,获国家创新基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总额达到3405万元。
与其他高新区相比,中山火炬高新区获得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数量不算多。但是,由于中山火炬高新区组织工作做得扎实,各环节严格控制,所申报的创新基金项目基本都能成功获批。更为难得的是,园区获得创新基金支持的每个项目全部验收合格,项目实施单位发展顺利,成活率达100%。
创新基金为企业雪中送炭
在中山火炬高新区,广东通宇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显得极为低调:公司领导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甚至对园区组织的各种活动也是能推就推。即使这样,通宇公司的实力仍然为业内所公认——已成为诺基亚—西门子、华为、阿尔卡特—朗讯、大唐、中兴等国际知名公司的合作伙伴,其产品基站天线已有超过60万副在移动通信网上运行,产品覆盖了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
“通宇公司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创新基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中山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科委郑元丰说。早在1993年,通宇公司创建人吴中林就开始研制用于TACS模拟移动通信网的基站天线,1994年率先在全国成功开发出移动通信基站天线,上网试用并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此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我国基站天线市场完全由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并迫使国外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从每副20000元降至6000元以下。
1996年,通宇公司成立。成立初期,通宇公司资金有限,没有自己的厂房,生产和检测设备也十分缺乏,新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均受到限制。2003年,在中山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的推荐下,通宇公司的CDMA通讯天线阵列项目获得国家创新基金40万元无偿支持,地方配套资金60万元。
对于通宇公司来说,这笔资金无疑是雪中送炭。公司利用这笔资金迅速购置了生产和检测设备,及时开发新产品,从而抓住了市场先机。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通宇公司已有员工1200多人,其中研发人员150多人,现有生产车间5万平方米,共有20多条生产线,每年可生产基站天线30万副,TD-SCDMA智能天线阵10万副,室内覆盖产品100万副,终端天线200万副,微波产品10万副。
在实施创新基金项目的过程中,通宇公司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上年度销售额的8%,逐步拥有了先进的天线测试设备和优良的测试环境。目前,通宇公司已拥有31项基站天线专利技术,所有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如今,通宇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在国内设立办事机构20多个,业务不仅覆盖全国,还在国外设立10多个办事机构或代理机构。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努力把公司建成天线微波领域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公司。
在中山火炬高新区,像通宇公司这样受到创新基金支持的企业还有很多,例如从事自动化软包装设备研发、制造和服务的中山新宏业自动化公司,其软包装袋自动装嘴封合机项目在2002年获得国家创新基金75万元无偿资助,并得到地方配套资金50万元,公司年产值增长近4倍;国内第一家专门生产、销售自动柜员机及监控系统的中山银利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其自助银行数字视频监控取证系统项目获得国家创新基金55万元无偿资助,并得到地方配套资金60万元,从而迅速拓展市场,产品在全国各大城市得到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项目全部验收合格,而项目的承担企业通过创新基金的支持,发展顺利,有的成为行业领头羊,有的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明星。
“不论企业还是园区,我们都切身感受到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巨大支持作用,这也为基层的项目组织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我们将针对自身情况,不断完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组织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创新基金项目。”郑元丰说。
园区积极组织确保项目质量
“国家创新基金是一项专门用于培育、扶持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是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助手段,要尽量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让最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得资金支持,所以我们从项目源头上就对项目把关严格。”邹鑫说,每年申报创新基金项目前,中山火炬高技术创业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要分别前往各个园区,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讨论园区目前符合创新基金申报条件的项目,提前组织企业填写《中山火炬开发区创新基金项目预申报表》,在调查其他科技项目申报及实施情况的同时,也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宣传创新基金政策等,从中掌握符合条件的项目,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项目实地考察和调研,从中挖掘优势项目,鼓励企业申报。
由于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程序较为复杂,中山火炬高技术创业中心一方面通过传统的纸质材料把信息传送给企业,另一方面着重在网站上加强创新基金栏目的建设工作,全面及时地更新创新基金的动态,使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创新基金,进一步做好申报材料的撰写。同时,中山火炬高新区加强对企业进行申报培训,组织企业人员参加广东省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举办的创新基金申报培训会,为企业讲解申报创新基金项目过程中需要了解的相关事项,并对企业在项目材料撰写方面的困难进行专项辅导。
每年,中山火炬高技术创业中心会对项目进行初审,然后再提交给创新基金项目推荐单位进行专家评审。为充分发挥专家认证评审的作用,中山火炬高新区严格按照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制定的专家评审工作规范,邀请创新基金专家库的专家进行评审,并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论证制度。为避免专家论证搞形式、走过场,在每次评审论证之前,中山火炬高新区将企业有关材料发给专家,让专家有充足的时间为项目提出有效意见,努力使每次专家论证评审会成为企业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可行性报告及提高项目竞争力的献计献策会。
2008年,创新基金加大支持力度,对重大项目的申报支持条件也有重要变化。中山火炬高技术创业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学习文件精神,对园区历年立项并验收合格的项目承担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从中选取符合申报条件的重大项目。
“监理是做好创新基金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更是保证创新基金项目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是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郑元丰说,2008年,中山火炬高新区有三个项目处在监理期,期间他们及时组织项目承担单位上报监理信息半年报、年报,同时不定期不定时地组织实地考察、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
“尽管我们历年来在组织创新基金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创新基金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相关部门对申报程序不断进行调整,我们也需要及时掌握信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从而适应创新基金的组织申报工作要求,服务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邹鑫说。
中山火炬成为创新聚集地
在组织企业申报创新基金项目的过程中,中山火炬高新区管委会领导也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把园区打造成为珠三角的创新要素聚集区。
中山火炬高新区东临珠江出海口,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东莞、深圳隔海相望,南依珠海、澳门特别行政区,西邻佛山,北靠广州,处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再加上园区按照工业新型化、科技产业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原则来规划科技进步、城市发展和产业走向,城市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不断完善。良好的硬环境成为中山火炬高新区吸引众多知名企业前来投资的一张王牌。
为了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中山火炬高新区一方面坚持“四个引进”: 引进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研发机构、规模较大的科技型企业;引进一批能快速实现产业化的高新技术项目;引进高科技人才;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理工类院校、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等,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园区大力实施人才、技术标准战略,特别是在创建广东省知识产权制度与环境建设试点示范区以来,通过资金扶持、宣传推广、项目引导等措施,使园区的知识产权环境进一步优化。
大力引进创新要素的同时,中山火炬高新区注重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为扶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火炬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设立创新创业资金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中山火炬开发区博士津贴暂行规定》、《专利奖励和费用资助暂行办法》、《专利工作管理办法》、《中山火炬开发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建成了火炬创业中心,正在建设火炬创业园,使之成为研发机构、孵化器、科技型中小企业、软件开发机构、中心实验室聚集的平台,成为留学生创业基地、博士后工作基地;并结合园区专业化管理和三级管理架构,努力发展科技孵化网络,加快推进园区科技孵化事业发展,逐步形成一个综合孵化器和5个专业孵化器,孵化场地面积逾11万平方米,共13幢孵化大楼的孵化体系。
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中山火炬高新区同样注重“借用外力为我所用”。由于中山市没有大院大所,中山火炬高新区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与大院大所和高校开展广泛合作,主动跳出高新区,用自身强大的产业背景辐射科研机构,为科研机构寻找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合作机会。目前园区已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的科研生产单位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研发中心、产业开发基地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2007年,中山火炬高新区获得中山市产学研合作奖,目前正在申报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区。
此外,中山火炬高新区大力发展高科技服务业,从融资、中介、创业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临港经济为特色,大力发展与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市场;以中山港货运口岸为中心,加快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环境建设;以园区自主创办的国际会展中心为载体,每年围绕主题产业举办6-10个专业性国际展览会,为工业和科技发展提供完善的产、学、研、贸环境,如电展会、装备展、健康论坛等,业已成为中山火炬高新区的名片。
中山高新区重视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成功实施了汽车动力电池、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第三代移动通讯天线等重大课题。截至2008年底,共有283个项目获得各级科技计划立项。同时,中山火炬高新区积极引导企业组建工程(技术)中心。2008年,园区拥有67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其中省级工程中心6家,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此外,中山火炬高新区注重产学研合作。2008年,省部产学研示范区获得立项,联合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大方正)、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各高校开展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设立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广东省中山市包装印刷科研测试中心、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设备制造实验室等。
中山火炬高新区以创业中心建设为核心,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1992年创办的中山火炬高技术创业中心,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广东科技人才基地(中山)组建的依托单位、中山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等。该创业中心依托五大支柱产业,逐步建立了五大专业孵化器即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孵化器、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器、包装印刷产业孵化器、机电制造产业孵化器。截至2008年,累计孵化企业412家,毕业企业171家,转化科技成果近1000项。
中山火炬高新区根据产业和企业在不同时期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立足国家健康基地,与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建立了生物医药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博士后工作站;根据风电设备产业迅速壮大的现实需要,成立了明阳风电研究院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根据产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建立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区内产业和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如今,中山火炬高新区创新人才不断聚集、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平台逐步完善,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聚集区,从而成为众多科技企业成长壮大的摇篮,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
项目概况 |
项目规划 |
设计理念 |
发展环境 |
政策解读 |
 精彩聚焦 |
|
一季全面增长加大内资招商 专访海泰发展董事长杨川
据天津海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川介绍,公司一直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到渡难关的程度,主要还是保增长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形势比较乐观,市场确实有压力,今年工作重点放在BPO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只是速度放缓。[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