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译联副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黄友义 中国网 王锐
嘉宾:国际译联副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黄友义
简介: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中国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中国的翻译事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全球化和时代信息化的今天,翻译的任务不是减少了,而是加重了,翻译事业是否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使命呢?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中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中国的翻译事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全球化和时代信息化的今天,翻译的工作不是减少了,而是加重了。翻译事业是否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使命呢?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国际译联副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先生做客我们的演播间,他将就中国翻译事业的成就和发展做一个回顾和展望。欢迎您,黄秘书长。
2009-11-11 08:47:48
黄友义:
谢谢。
2009-11-11 08:48:03
中国网:
11月12日,我们马上要举行新中国翻译事业60年的大型论坛。我想问问您对这个论坛是如何看待的?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论坛?它的初衷是什么?
2009-11-11 08:48:31
黄友义:
主要的考虑有两点:第一,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行各业都在总结60年的经验,展望未来本行业的发展。中国翻译行业也不例外。同时,12日是中国翻译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五年一次的会议,要修改章程,选举新的领导机构,全国各地的几百名理事们要聚集北京,是一个大家难得的相聚的机会。所以我们想利用这样一个机会,举办这样一个论坛,从外事翻译、翻译教学、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几个方面请几位资深翻译家畅谈60年来的感想。主要目的是通过论坛回顾60和总结60年来的翻译经验,提高一下全国翻译人员的事业自豪感,增加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想借机会扩大一下翻译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让社会上更多的认识、知道、了解翻译行业。
2009-11-11 08:51:17
中国网:
扩大影响力。
2009-11-11 08:51:32
黄友义:
对,宣传自己。
2009-11-11 08:52:09
中国网:
刚才您也提到,新中国成立60年,各行各业都在总结经验和成果。您认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在这60年里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有什么促进作用,或者取得了哪些卓越的成就?
2009-11-11 08:52:19
黄友义:
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就是中国翻译事业60年的发展。可以有几个不同的阶段和几个不同的侧重。首先,最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翻译事业主要是引进外国的先进科技,引进外国优秀的文化产品,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同时也有一个方面,就是对外介绍中国。曾经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介绍毛泽东思想,这些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重要的是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包括市场经济的形成,同时在文化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外事外交也离不开翻译。
应该这么说,60年的过程是让翻译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过程,而翻译本身对社会的贡献极大,没有翻译就没有新中国的发展;没有翻译就无法顺利实现改革开放;没有翻译,中国也难以取得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音。
2009-11-11 08:52:32
中国网:
的确,翻译不仅是我们所熟知的一项职业,它是一门科学。尽管翻译在我们社会进步当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它的认知程度仍然是比较低的。请您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009-11-11 08:52:51
黄友义:
这是一个几百年来的世界难题。翻译的认知度低不光是在中国,在国际上,甚至在有些国家更甚,不新鲜,是世界普遍的问题。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首先翻译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翻译大部分躲在幕后,你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你不在镁光灯下,不在舞台的前台,你是在幕后。人家可以知道一个作者,一个作品,未必知道是谁翻译的。这个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知名度不会太高。
第二个原因,越是专业性强的行业,越不被行业之外的人所了解。很多人以为了解翻译行业,实际上只有干了才能真正了解,是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的行业。比如说问社会上的人,翻译什么最难?肯定是说同声传译。其实不是,同声传译虽然需要现场发挥很快,但是你不知道的东西你可以替代,茶杯你不会说,你可以说是喝水的器皿。但是文字翻译,尤其是把自己的母语翻译成外语,这是世界公认的最难的一个行当,能达到出版的水平是最难的。我想社会上恐怕很多人都不认识这一点。
2009-11-11 08:53:15
中国网:
我们一般都以为同声传译是非常难的职业。翻译在这个过程当中,您刚才也提到了,这是一个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它的认知度比较低。这次中国译协举办五年一届的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作为一个行业的协会,您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发挥其带头作用?
2009-11-11 08:53:21
黄友义:
这次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翻译协会从一个纯学术的团体转化为一个行业组织,当然这是一个过程。为什么这样做,主要是现在有社会需求。
第一,社会对翻译的需求量特别大。因为改革开放,各行各业都需要翻译,包括对内对外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就是翻译产业。每年的翻译产业值只有估计,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在300亿人民币左右,这是中国的翻译市场,这还不是一个最权威的统计,这个数字在逐年增加。世界上因为全球化,整个全球的翻译市场营业额在增加,一个普遍的估计是经过很多机构调查研究的,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加。所以这样形成了一个新的翻译产业。
2009-11-11 08:53:54
黄友义:
第二,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产业,翻译教育起步非常快。过去我们的高校只有外语专业,经常报考的是外国文学、外国语言,现在很多人报考的是翻译专业。所以说在高校就出现了本科和硕士翻译专业,这样翻译教育产业也在发展。
第三,社会上形成了众多的翻译公司,光靠政府部门的翻译难以完成任务和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出现了几千家翻译公司。同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外国资本开始进入中国的翻译市场,他们在这里设立公司,或者以咨询公司的名义,以文化公司的名义,实际上他们在从事中国市场上的翻译工作。
针对这样一个情况,中国翻译协会作为一个产业协会、行业协会,就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首先,你要对这个行业进行指导,我们不谈管理,但是至少有一个全国性的指导。第二,你要制定行业标准,这是世界各国翻译市场面临的问题。什么才能符合标准?翻译公司要服务到什么程度?第三、就是翻译质量需要提高,翻译队伍的培训工作有待加强,第四、社会知名度在今后5年也要努力提高。
2009-11-11 08:54:05
中国网:
协会在中国的翻译质量上要把关,您觉得现在中国的翻译水平在世界上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2009-11-11 08:54:13
黄友义:
就单一文种的翻译来说,我们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比如中翻英、英翻中、中翻日、日翻中,但是我们和一些翻译事业比较发达的,比如欧洲地区国家相比,我们有很多弱项,这可能是因为中文的特点是难度比较大,中国人学外语,学一个罗马字母的外语有一些难度,和这些有点关系。我们在中国的翻译当中,一个人会两种外语,比如说外文能翻译成法文、英文,这样的人极少,这是我们不如人家的地方。但是就我们整个翻译队伍的总体实力,参与人数和一些达到出版水平的作品而言,我们在世界上还是比较好的。
2009-11-11 08:54:32
中国网:
现在我们国家也在大力推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及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您觉得翻译在推进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上能起到什么作用?
2009-11-11 08:54:52
黄友义:
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翻译,谈文化走出去,在国外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影响就是空话。因为翻译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转化,是文化上的转化。好的翻译、资深的翻译来翻译的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文化。我们要文化走出去,正是要把中国文化的精华让世界人民了解。比如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的人就翻译成“朋友来了,我很高兴。”我觉得中文原意没有表达清楚。另外一种翻译是说“远方的朋友来了,我们加倍高兴。”我觉得这可能更符合古人当时说话的语境。
还有,比如为了鼓励中国要自强自立,在世界上要有自己的声音,我们说“弱国无外交”,国家弱了就要被动挨打。“弱国无外交”怎么翻译?如果你简单翻译成“弱小的国家无法开展外交”,那很多世界上的小国听了就不高兴,说中国看不起我们,认为我们弱小,我们就不能开展外交吗。这个翻译就要掌握好,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你的国家小,或者你的国家弱在国际上容易受欺负。如果这样翻,很多小国的领导人比较容易接受一些。
所以说提高文化软实力真正需要的是实现内心的、深层次的沟通,这种情况下,翻译的作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2009-11-11 08:55:02
中国网:
我们说要翻译到位,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如果翻译的意思没错,但不是那个语境,可能还是会造成彼此间的误解。
2009-11-11 08:55:25
黄友义:
对,心灵上没达到沟通,反而产生了误解,那就糟糕了。
2009-11-11 08:55:35
中国网:
我们也注意到,您在当选国际译联副主席以后,一直致力于推进我国的翻译界和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您觉得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译协还应该在以后对我们国家的翻译事业做什么样的努力,或者是发挥更多的作用?
2009-11-11 08:56:08
黄友义:
应该说这些年来,特别是通过去年中国翻译协会在上海主办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就在国际翻译行业内,中国的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比如说国际译联开会,说听听中国人的意见,或者成立一个委员会调查什么行业发展的需求,说也要让中国人参加。
最近我参加了国际译联的理事会,在确定它的十几个专业委员会的人选时,就第一次有很多中国人进入各个委员会。比如说翻译标准化委员会、国际翻译教育培训委员会、国际翻译版权委员会、国际翻译跨文化交流委员会、国际翻译技术委员会,就是高科技,用机器翻译。这些委员会第一次有了中国翻译协会的代表进入,就不是我一个人在这里工作,而是一批人在这里工作。
2009-11-11 08:56:38
黄友义:
还有一些国际翻译家联盟内部的工作性的委员会,比如说会员费用委员会,会费改革的问题怎么办。还有网站,国际译联的网站怎么建设的更好,这些委员会都有。我觉得凡是讨论到翻译问题的时候,就有中国人在,就有中国人的声音。而且我们也注意,不光是大陆的翻译家进入了翻译委员会,我们还做了很多工作,让香港和澳门的翻译家也进入这些国际组织。
我觉得通过在这些新建设的平台上,我们能够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翻译,同时通过了解中国翻译来了解当今现实的中国。
2009-11-11 08:56:47
中国网:
没错。您刚才说翻译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有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有一定限制的。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呢?
2009-11-11 08:56:51
黄友义:
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我也经常听到社会上拿一些错误的翻译当玩笑来开,这是一种现象,但不是根源。根源是中文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之难。比如说法国人要把他们的东西翻译成英文,不用法国人翻,英国人会替他们翻,这是国际上的惯例。就是你不要把自己的母语试图翻译成外语,因为这是你的弱项,你应该把外文翻译成自己的母语。
2009-11-11 08:57:12
黄友义:
中国面临的问题是,世界上有多少翻译能够帮助中国人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电视、电影作品和地方上的招商引资材料,都翻译成外文,有吗?我想没有,就只好中国人来做。所以中国人做的时候,做的其实是我们的弱项,但是我们只好承担,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很多人认为你没有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出去,反而造成了一些笑话。这能都怪翻译吗?当然,翻译本人的水平要提高,但是用翻译的人,不管你是一个管理者,还是一个项目负责人,你没有选择好的翻译,那是你的错误,而不是翻译本身的错误。
2009-11-11 08:57:29
黄友义:
假如有一个急性阑尾炎病人要开刀,你会找中医吗?你不会找中医,肯定是要西医。你要想吃点中药调理一下,肯定不会找西医。中译外、外译中就是这么大的差别。所以你选医生要选对,你选择翻译干这个活的时候也要选择对。但是社会上有多少人知道这里面的奥妙呢?然后就把出现的错误、认知当中出现的误解一股脑推到翻译身上,实际是对翻译行业的不了解,而管理者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2009-11-11 08:57:38
中国网:
现在从事翻译职业的人越来越多,您也在翻译领域工作了30多年,很多网友发来疑问说:改革开放30年了,为什么我们的翻译队伍里没有再出现像季羡林、杨宪益这样的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呢?您觉得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09-11-11 08:57:43
黄友义:
一代宗师不是天天出现的,标志性的人物也不是成批的,否则他就不是标志性的人物。但是他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正是我们中青年翻译应该学习的。首先,他们都是对两种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比如他们对中国的古典文学都很熟悉,同时又非常熟悉国外,这样才能够游刃有余。从他们的翻译作品来看,说明他们的古文非常好。比如季羡林翻译过一本梵文书,叫“罗摩衍那”(七卷本),这是印度的历史诗史,最后成书于公元前300年,肯定是古文。我看不懂,但是我想肯定是。杨宪益翻译的《史记》,那是汉代写的东西,那也是公元前的作品,所以他们对古文、对古代历史非常的了解。同时,他们对国外的文字也非常熟悉。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2009-11-11 08:58:05
黄友义:
第二,他们都是经过一辈子的翻译。比如说季羡林很多书的翻译是到了80、90年代还在翻译。杨宪益今年90多岁,80多岁时,还在从事翻译,它是一辈子的积累。当中还有一些巨著,比如提起杨宪益,他的作品很多,很少人提到他翻译的《鲁迅选集》,但是人人都知道他翻译的《红楼梦》,这些标志性的大著作也帮了他赢得了社会知名度。季羡林的很多作品,比如印度古代预言《五卷书》,他是1959年就翻了,那也是印度文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作品。
最后一点,两个人都非常勤奋。杨宪益到了90岁,不久前我去看他,他说的还是翻译的事情。季羡林社会知名度更高,对他报道的更多,他在医院活到什么时候就写到什么时候,谈翻译就到什么时候。所以他们的共同特点决定了他们会成为翻译界的代表人物。
当然,所有翻译都希望像他们一样,大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是了。
2009-11-11 08:58:15
中国网:
在现在的情况下,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且各国之间的交流也非常的多。我国是不是在翻译人才的队伍建设上,像高端人才比较缺?
2009-11-11 08:58:20
黄友义:
我觉得你说的很对。第一,所谓高端,我给它确定的就是职业翻译,不是说干别的、顺手业余翻译点东西的人。人数少,是因为市场需求量大。第二,高端人才少是因为过去我们的教育过去偏重外国语言和文学的研究,而不太重视翻译教育。翻译是一种实践能力,外国文学往往是一种研究能力。
教育部今年年初的时候,曾经制定过发展战略,就是今后要加大高校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比如说到翻译,有一个翻译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机制,它不是研究外国语言和文学,而是要提到学生的翻译能力,知道拿到稿子怎么处理。
2009-11-11 08:58:53
黄友义: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培训高级翻译人才是近年才有的事情。那么前50年我们在这方面是落后的,落后于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甚至在香港很多大学很早就在高校设立了翻译专业,在外语专业之外设立了翻译专业,而我们才刚刚起步。但是现在的翻译因为需求量大,受到各单位的关怀和关注,很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设立了翻译特殊岗位津贴。其实翻译翻译一篇稿子就能挣几百块钱,一个月再给他三五百,对他来说意义不在钱,而在于一种荣誉,让他觉得受到重视。
所以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培养,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中国译协就在利用自己的资源对翻译人才进行短训。同时,各用人单位通过设立专业岗位,特殊补贴等等,提高他们的荣誉感,这些措施加起来就会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求的、专业性的、高端的翻译人才。
2009-11-11 08:59:02
中国网:
我感觉到现在的翻译行业更细化了,可能分类更具体,更加明确了。您能不能给现在从事翻译的人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呢?他们怎么样把准未来要从事这个职业的方向呢?
2009-11-11 08:59:10
黄友义:
现在想从事翻译的人面临着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是国家越开放,全球化越发展,信息流通越大,对翻译的需求量越大,这个需求是专业翻译。机会是有了,但是你能不能抓住机遇,作出成绩。靠什么?我的体会是,翻译是非常苦的行业,非常寂寞的行业,首先,你要耐得住寂寞,其次,要有严谨致学的精神,不能说大概是这个意思,好象不行,一定要字斟句酌。
2009-11-11 09:03:23
黄友义:
第三,要踏实肯干。别人看电视剧的时候,你要钻研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外国文化,自己老祖宗的东西,你有学不完的东西。我的体会是一辈子思想压力非常大,今天如果没看点外文,就好象缺了点什么。
第四,必须勤奋学习,新东西太多。比如说我从事翻译工作,干了10年以后,才觉得有了一点信心,有了出徒的感觉,现在可以独立工作了。我用了十年才找到这种感觉,其他很多工作不需要这么长时间的积累。我个人感觉,我们这个行当更需要静下心来,更需要扎扎实实的,耐得住寂寞,甘于不被人了解,踏踏实实的做幕后的工作。
2009-11-11 09:03:36
中国网:
其实能够懂另外一门语言,了解另外一种文化,另外的知识和新的信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2009-11-11 09:03:40
黄友义:
那当然,我觉得多一个语言,多一个思路,看问题多一个角度。职业翻译有一个毛病,看到什么就想翻译,这个翻译的过程就是两种文化比较的过程。所以你可以了解到两种文化最优秀的东西,这里面的乐趣是很多的。
2009-11-11 09:04:04
中国网:
在节目的最后,您能不能给我们想要从事翻译事业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建议,或者您的一些期待呢?
2009-11-11 09:04:17
黄友义:
我期待着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成为职业翻译。我也知道,就我们这些人走过的路来看,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是这里面只要走进去就会发现很大的乐趣。我希望大家从翻译当中当一个快乐的翻译,从翻译当中做一个多面手,知识丰富的人。
2009-11-11 09:04:29
中国网:
非常感谢您今天做客中国访谈节目,我们也希望中国译协在推动中国翻译方面的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中国人也更加了解世界。感谢您今天做客中国访谈,感谢网友的收看,下期节目再会!
(责编:罗艳/ 主持:常海燕 / 文字:崔钧洋 / 导播:李哲 / 摄像:庞睿、高聪 / 摄影:王锐/ 后期:李哲 )
访谈开始 中国网 王锐
中国的翻译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网 王锐
这次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翻译协会从一个纯学术的团体转化为一个行业组织 中国网 王锐
访谈全景 中国网 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