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提起大港,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遍布盐碱滩的“磕头机”,取而代之的则是整洁葱郁的市容绿化、星罗棋布的社区广场,尤其是又脆又甜的大港冬枣已然成为新世纪大港在百姓心中的一张“绿色名片”。
大港发展冬枣产业已有9个年头,又恰逢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大港地区作为滨海新区的南部引擎,也以冬枣产业为龙头奏响了新的历史乐章。
昔日盐碱滩
如今枣树林
大港地处天津市东南端,43万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近11万,下辖5个涉农镇街74个行政村。区内土壤盐碱性较大,土壤肥力不高,保土性差等特点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大港地区可耕地面积约20万亩,解放后一直以玉米、高粱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农民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利润低。
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大港自1979年建区以来,一直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种玉米改种蔬菜、旱田改水田,但最终效果都不理想。究其原因,土地含盐量高、土壤严重缺水成为两大顽疾,用当地老农的话讲就是“十年十旱”。
2000年开始,大港政府部门参照临近的河北和山东等地发展冬枣种植业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了在本区搞冬枣基地、发展冬枣产业,并制定了用三到五年时间使全区冬枣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的目标。
据大港农林畜牧局工作人员介绍,冬枣是华北地区的一种优质晚熟鲜食作物。该品种适应力强,较丰产稳产,果实成熟期晚,为优良的晚熟鲜食品种。冬枣鲜食可口、皮脆、肉质细嫩,果实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营养价值极高。此外,大港冬枣虽与鲁北冬枣为同一品种,但由于大港土质黏,且用盐度大的井水浇灌,相较于用黄河水浇灌且在沙性土壤中生长的山东彰化冬枣,皮更薄,口感更好。
枣树抗盐碱、抗旱抗涝以及适应力强的特点使其成为化解大港农业发展瓶颈的灵丹妙药。其实,枣树的种植在大港地区古已有之。位于太平镇的崔庄子村便有168株600余年树龄的枣树。由此可见,几百年的种植传统为进一步在全区推广种植枣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2007年形成产量后,农民在收入上确实得到了实惠。2008年全区冬枣产量达4248吨,产值2974万元,纯收入2336万元。今年产量则达到了5762吨,产值3803万元,纯收入2939万元。
另外枣树作为经济林,在产出冬枣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改善了大港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大港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
财政补贴 技术上门
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在推动冬枣产业化的措施上,大港的决策者们确实煞费苦心。在推广产业化初期,由于传统农业根深蒂固,农民们不知道枣树种植是否有前景,结出冬枣后是否有销路,价格如何。这一系列的“问号”使广大农民不敢“越雷池半步”。面对这种状况,各镇街村政府便想尽一切办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在财政补贴上,树苗由区财政出资购买、栽植费用由镇村财政补贴,其实就是政府栽完树分到个人;在技术服务上,区农林畜牧局协调各镇街成立服务队伍,深入各村手把手指导农民种植;在保鲜推广上,由政府出资兴建储藏量700吨的冬枣保鲜库,冬枣在其中可保鲜3-4个月,另外,品尝会、采摘节等推介活动各镇街每年都会举办,并且走出去参加全国各种冬枣会;在实现产业化上,全区成立了7个冬枣合作社,由各镇街政府牵头,积极引导枣农入社,对种植和销售实行集中管理,并且每年适时组织枣农参加种植技能培训,使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经济利益共同体,切实解决农民无法掌握市场动态、承担经济风险、获取增值利益的困难。
另外,以中塘镇绿生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冬枣深加工企业近年来蓬勃兴起,这些龙头企业的出现,不仅拓宽了冬枣的销售渠道,解决了部分困难户卖枣难的问题,还以冬枣为原料加工出枣酒、枣饮料以及脆枣等高附加值产品,为大港冬枣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大港区农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现在大港冬枣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不是每户枣农都能掌握全面的种枣技术。当务之急就是抓技术服务。一是抓产量,通过水肥管理防治病虫害从而达到保产增产;二是抓品质,在用药用肥管理上全部标准化,并于明年在全区全面推广。
另外,现在一亩枣林年产冬枣半吨,在不久的将来,枣树达到盛果期时争取一亩枣林实现年产冬枣一吨的目标。
采摘旅游回归自然
因地制宜建美丽乡村
伴随着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加剧,都市人希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想法越发迫切,“农家乐”这种新型旅游方式便应运而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由个体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逐渐暴露出缺少文化内涵、产品同质化、经营理念低俗化等弊端。在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业普遍存在忽视整体氛围营造,急功近利,旅游产品单一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细分产业急需变革。
近年来,天津市非常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建设新农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以农业观光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今年,更是出台了《天津市旅游特色村认定标准》,为乡村旅游地的建设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导。
上个月,太平镇的崔庄子村、沙井子三村两个采摘冬枣旅游特色村双双通过市级验收,获得了“天津市美丽乡村”的称号,填补了大港区农村没有旅游景点的空白。如今的大港正在按照滨海新区要成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打造滨海新区南部引擎,构建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宜居生态新城,冬枣产业的兴起为其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特色村创造了重要的机遇、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需求。
乡村特色游 放飞你心情
三千米乡村画卷 六百年御枣飘香
崔庄子村位于太平镇西部,距天津市区60公里。现有400年以上冬枣树3200余株,600年以上冬枣树168株。传说颇多的娘娘河有三千余米流经该村。
初到崔庄子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环村而生的枣树林,村中路径蜿蜒、鸡犬相闻,村前的菜地、麦田、池塘、打谷场与古枣林完美融合,村子本身就是一幅恬静优美的乡村画卷。据介绍,崔庄冬枣自古就是进贡的珍品,民间更有众多冬枣与皇上、皇后相关的传说,这些都给崔庄的冬枣增添了“王者之尊”的贵族气质,并与村中的古枣林儒雅高贵的姿态相得益彰。
悠久的冬枣栽培历史奠定了崔庄子村作为冬枣栽培发源地的特殊地位,而大片茂密的古枣林,历经数百年洗礼仍硕果累累,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不仅构成了崔庄子村古朴独特的自然景观氛围,也为枣文化的深度提炼与演绎提供了物质载体。另外,村中姑娘携河边所产冬枣进京面圣后被册封为后宫娘娘的传说,也为崔庄冬枣增添了皇宫御品的尊贵与独享品质,使其区别于一般的古枣林。依据以上这些资源独特性优势,崔庄子村围绕“御枣庄园”主题,充分展示演绎尊贵之枣、富华之枣、灵寿之枣内涵;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不同主题的枣文化休闲策划,形成了御枣园、福寿园、吉祥园、科普园、新枣游园和新村游园六大主题园区。
其中,御枣园已于日前竣工并向旅客开放。该园位于村东侧的枣园内,在一片树形高大、树干粗壮的枣林之中,并且依托御枣林形成的高贵雅致的自然环境,通过对原有农家院的改造,形成了一组主题院落,每个特色院落都有一个古雅的名字。据统计,今年9月26日至10月26日一个月间,该园区便接待游客超过15000人次,乡村特色游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畅心五彩乡野 放歌四季田园
沙井子三村位于太平镇南部,坐落在大港油田腹地,北临大港水库,距离天津市区60公里。
近年来,沙井子三村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呈现飞速增长,村民绝大多数搬入楼房,并且大部分村民以从事工业生产经营为主,传统农业产业已逐渐失去其主导产业的地位。
沙井子三村外部交通体系完善,旅游规划区域内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此外,大面积果林、蔬菜大棚、葡萄长廊等一些将来可以用于旅游业发展的设施与项目均在建设之中。
沙井子三村旅游规划范围内的资源类型比崔庄子村要丰富许多:既有大面积的果园、农田,形成了具有浓郁田园气息的背景铺垫,还包括水塘、蔬菜大棚等小区域,形成一些灵动点缀,同时又有葡萄长廊、滨水河岸等易于打造成线性景观的资源。区域内部道路系统纵横交错,把不同的景观类型区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资源的组合度和集聚度较好。
沙井子三村旅游产业的核心理念就是秉承淡旺季均衡的原则,突出乡村旅游的无季节性,打造“四季皆有果可摘、四季皆有景可赏、四季皆有快乐可享”的生态田园空间。
另外,该村旅游区还规划有四季蔬果采摘区、乡村垂钓休闲区、现代农业体验区、滨河生态景观区四个主题游憩区。
能够一年365天不间断地为游客提供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成为了沙井子三村从众多旅游特色村中脱颖而出的法宝。
由此可见,如今的大港乡村旅游业已不再是“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的单调格局,充分利用乡村区域内各种现有的资源条件,开展多样化的乡村休闲娱乐活动,为游客提供多种深度游憩体验,凸显乡村闲适宜人的魅力,变原始的农家乐为多元休闲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型特色乡村旅游业,从而达到第一产业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使农业走上产业化多元发展之路。
邮政网络助力
大港冬枣走出津城
中国邮政的网络是独一无二的,它方便快捷遍布全国各个城乡。
近年来,天津邮政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为服务“三农”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大港区邮电局为当地冬枣注册了“大港冬枣”的商标,联合市邮政物流公司从冬枣的收集、发运、销售等环节进行共同研究并开发的“大港冬枣”项目便是其中之一。
从去年开始,市邮政公司连续两年在大港成功召开“大港冬枣”推介会。去年,通过邮政网络成功将50多吨大港冬枣分销至全国11个省、市。今年,又将大港冬枣分销至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分销量突破80吨。
冬枣受季节天气影响很大,不易保存。“为了让全国各地的客户尝到带着露水的大港冬枣,我们的邮电职工经常走村串乡,到田间地头收购新鲜冬枣,再分别装箱上车,经常忙到次日凌晨,为的是能够在清晨6点准时将冬枣启运。”大港区邮电局局长苏贵军说道。
可以说,大港区邮电局的“大港冬枣”项目具体实践了市政府领导提出的“实现农民与市民、菜园子与菜篮子、农民致富与市民减负三个对接,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市民负担,有利于环保和健康,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邮政服务“三农”。
小王庄冬枣交易市场开张
今年9月24日,天津市首个冬枣交易市场——小王庄冬枣交易市场正式开张纳客。来自北京、大连、沈阳、秦皇岛、武汉、成都、重庆等省市的客商们纷至沓来。
小王庄镇自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进行了大规模的冬枣开发种植。现已形成面积达2万亩,果树110万株,9个精品采摘园的规模,产量达到2000吨,累计创造产值7000万元,真正成为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平台。
实践告诉我们,仅具有过硬的产品还远远不够,只有把产品转化为商品,把品牌做大,我们才能够赢得商机、抢占市场、实现多赢。这就需要搭建市场这个平台,进一步深化冬枣产、供、销一站式发展,实现枣农与市场对接、枣园与客商对接。
有鉴于此,小王庄冬枣交易市场应运而生。据了解,该市场将为客商和枣农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免费提供相关信息、提供公平交易场所,免费为客商提供住宿,切实改变过去地头交易的弊端,提高交易层次、保证交易质量,真正把市场建设成为商户交易的平台、客商生财的旺地,真正成为天津市南部地区以及河北省临近天津地区冬枣销售的重要集散地。
记者手记
走适合自身的产业化之路
从2000年提出具体构想,到2005年初见成效,再到今年喜获丰收。大港冬枣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了“种植、销售、深加工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究其原因,那就是他们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大港的区域经济以工业为主体,石油化工产业在全区经济结构中占垄断地位。受制于自然条件和栽植品种的制约,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大港的发展先天不足。
从2000年开始,大港政府部门参照河北和山东等地发展冬枣种植业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区自身实际情况,决定在全区推广种植有抗盐碱抗旱抗涝以及适应力强等诸多优点的枣树,确定在本区搞冬枣基地,大力发展冬枣产业。
2005年发布的《天津滨海新区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农业是滨海新区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在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位置十分重要。并且把在2010年左右建成以大港中塘镇、太平镇、小王庄镇为主的10万亩冬枣生产基地,培育大港冬枣品牌,开发枣类加工产品,形成新区优质枣优势产业区、产业带列为新区农业发展目标之一。
如今在大港乡间,随处可见成片的枣树林,御枣庄园、采摘乐园中,人们品着枣酒、枣饮料,享受着闲适的田园风光……
农业产业化发展任重道远,虽然大港冬枣产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就是这几年的发展便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假以时日,大港冬枣产业定会成为惠及数万大港农民的“黄金产业”。
本版撰文 本报见习记者 孟兴 通讯员 郑伟
|
项目概况 |
项目规划 |
设计理念 |
发展环境 |
政策解读 |
精彩聚焦 |
|
一季全面增长加大内资招商 专访海泰发展董事长杨川
据天津海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川介绍,公司一直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到渡难关的程度,主要还是保增长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形势比较乐观,市场确实有压力,今年工作重点放在BPO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只是速度放缓。[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