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华夏儿女的自豪。自古以来,关于长城的传说、诗歌,数不胜数,然而,长城到底有多长?现存多少?一条长城,又演绎着什么样或悲壮或豪迈的历史……近年来,关于长城遭破坏,呼吁保护长城的报道也越来越多。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第一部大型长城专业志书《中国长城志》启动编纂。昨天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玉坤受邀参与《中国长城志》的编写,负责编写《中国长城志》中的《边镇·关隘·堡寨》卷。
据悉,《中国长城志》计划用6至10年时间出齐。全志拟分为《地理卷》《军事卷》《建筑卷》等8卷,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七体,对长城学各分支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为长城学的发展提供一部真正体现出严密科学性、丰富知识性的权威工具书,约计1500万字。
结缘长城源自研究军事堡垒
对于一直长期从事中国北方军事聚落研究的张玉坤教授来说,研究长城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我研究军事堡垒,开始的时候还到处找哪里有这些堡垒,找着找着就找到长城边上了,因为那里有太多的军事堡垒。”张教授说,和长城结缘正是始于自己研究的这个课题。也正是因为这个课题,张玉坤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在五六年间就沿着长城走了十几次,张教授自己就走了五六次。在今年的暑假,课题组及建筑学院的志愿者还在辽宁到甘肃的长城沿线10个省市自治区内的军堡、关隘进行了实地调研,又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沿着长城走,除了感受到作为一名华夏儿女的骄傲之外,还有对那么多长城遗迹至今没能得到有效保护的深深的遗憾。”张教授打开电脑,给记者一张张看他和他的学生们拍的照片。“自古以来,长城的边镇、关隘、堡寨是整个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城区域各个历史时期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长城的‘墙’上,而没能对散落在长城两侧的关隘和堡寨加以注意和保护。”张教授告诉记者,他走过的许多堡垒和关寨大多因为历史的风蚀和人为的破坏变得面目全非了,有的成了废弃的土堆,有的还住着当地的老百姓,别提国家保护,就是地方保护的牌子,他们都没有看到。
无人机航拍将大显身手
要对长城实施有效的保护,就要先研究它,让世人了解它鲜活的历史和血肉。张玉坤教授告诉记者,通过这几年的研究,课题组已经基本清楚了长城军事防御布局,并将这些防御布局绘制成图,“连小的堡寨都标在图上了。”张教授饶有兴致地告诉记者,“你看这些堡寨,有的‘背山面水,前后皆险’;有的‘居高山上,扼守山谷’;有的‘谷中盆地,水陆并重’;还有的‘沙漠荒原,墙城相互’,充分显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智慧。”
张教授告诉记者,为了获得最新的清晰图像,他们自发研制了无人机航拍技术,这种无人机大约有两米长,可以从各个角度对长城沿线的边镇、关隘、堡寨、城墙等进行拍摄和录像,明年开始的对长城的下一轮考察,它将大显身手。(刘晓艳 李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