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周永康去年明确提出“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上海监狱系统深刻认识到,贯彻“首要标准”,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结合上海监狱工作实际,从今年初开始,他们在各监狱探索了旨在提高教育改造工作质量的“5+1+1”模式,成效良好。
所谓“5+1+1”模式,即罪犯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学习教育、1天休息。今年1月,基础条件较好的青浦监狱率先试点。随后,未管所、军天湖监狱、女子监狱、周浦等监狱也相继推行,至7月1日,该模式已在该市监狱全部推行。
为确保教育时间的落实提供了必要保证。各监狱每月制定教育计划,用详实具体的安排保证教育日内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
不少监狱都组建了讲师团。提篮桥监狱组成了有18名干警参加的讲师团,有针对性地对罪犯开展文化、法律、刑事政策等方面的辅助教育。周浦监狱成立了由青年干警组成的普法教育讲师团。各监狱还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邀请专家、教授举办报告会、讲座活动,播放中外优秀教育纪录片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
该模式的推行,使监狱教育质量持续改善。由于每周有1天时间专门用于罪犯教育,保证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司法部《教育改造罪犯纲要》课堂学习的各项规定内容,形成了多层次、多内容的发展态势。
不少监狱自编教材,结合各自押犯特点开展特色教育。青浦、宝山、北新泾等监狱为罪犯深入浅出地讲解《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提篮桥监狱、女子监狱采用绘画、手工艺制作等艺术矫治罪犯的方式,受到普遍欢迎。
这一模式也使囚犯的学习意识增强。罪犯的改造观念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积极转变。青浦监狱对352名罪犯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实行“5+1+1”模式“很有必要”的占到79.5%。
开展这一教育以来,上海监狱秩序持续稳定。今年以来,所有监狱都保持了无罪犯脱逃、无罪犯非正常死亡、无重大狱内案件、无重大疫情发生的稳定局面。
同时,多数监狱反映,干警参与教育罪犯的频率增加了,接触罪犯的机会更多了,全员参与教育,改变了原来由教育部门、少数干警从事教育工作的状况。干警的素质和教育质量有所提升。
在青浦监狱,他们鼓励监区根据罪犯不同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生活需要,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监狱为监区选修课的开设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还广泛运用狱内与社会教育资源,发掘罪犯人力资源,运用个别罪犯的特长,开设选修课程、组织兴趣小组。
据青浦监狱介绍,下一步,他们还将加强教育专业化建设。讲师团将逐步推广到普法、心理健康、出入监教育等多个方面。并将完善教育结构,扩建入监教育中心,力争达到120人的关押能力;初步建立回归教育中心,完善罪犯出监前三个月的回归教育体系;建立职业培训实训中心,开展汽车维修、计算机修理以及服装定制工等多个项目的系列培训;推进“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规范化建设。
在未管所,他们还确保每名未成年犯均有每周一小时的户外运动(除早操外),组织开展球类、绳类、技巧类、趣味类活动及体能达标活动。今年4月,未管所一管区在接见过程中开展了“我给父母剪指甲”等亲情教育活动。
女子监狱针对女性容易受情绪感染等特点,重视通过文娱方式加强教育引导。监狱结合今年“亲历?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新玉兰艺术团与各监区联合举办一周的文艺巡演活动,对各场演出活动进行录像转播,每晚组织收看,并以投票方式评选各类奖项,在服刑人员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对于文化程度低的罪犯,开展一些直观教育,比如讲故事、寓言、“三字经”等;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罪犯,开设一些深层次的课程,如中国古代诗词学习等;针对部分女犯在音乐、美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开设相应的课程,罪犯参与教育活动的热情明显提高。女子监狱还与浦东新区妇联联合举办了主题为“迎接世博、参与世博、奉献世博、分享世博”教育活动,以及“我心中的世博”征文演讲和帮教活动。
南汇监狱是集中收押老病残罪犯的场所,也是服刑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监狱。提高文盲和半文盲服刑人员的文化水平,因此成为“5+1+1”模式的重点。南汇监狱开设扫盲班,让大部分服刑人员学会写周记和思想汇报,自己写家书,并能在工余时间学会读书看报。
服刑人员潘某是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地道文盲。从一开始练习“bpmf……”汉语拼音,到一笔一划练写自己的名字,再到抄写一小段文章……渐渐的,潘某可以写周记了。多次的文字交流和谈心教育,更拉近了潘某与警官的距离,在她迷茫时,获得了更多指引,进步时,得到了明确的激励,她坚信,刻苦学习文化能实现人生的转变。
文化扫盲学习还拯救了潘某濒临破裂的家庭。她给丈夫和孩子写信沟通感情,一次次敞开心扉的感情表白,缓和了紧张关系。潘某丈夫今年特地从安徽农村赶来探望她,十分惊喜地说“她不但有文化了,也变得有礼貌,懂道理了”!并劝导她“好好改造,我和孩子一定会等着你!”。(人民网上海10月1日电记者 包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