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梅江、华苑、瑞江、瑞景……如今这些被天津人当做路标一般熟悉的居住区,汇成了这个城市里各个时期最著名的商品房社区。这些区域见证了天津人从老城到新城,从胡同到商品房的居住变迁,也成为天津城市发展扩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初:“三级跳坑”成一景
1949年,天津刚解放时,市区共有5000多间窝棚,而土坯房的数量更是数倍于此。当时还有一批简易住房,屋内地面比院子低、院子比胡同低、胡同比马路低——这就是在天津住房历史上著名的“三级跳坑简易住房”。这些房子,站在马路上可以摸到房顶,逢雨季又会让屋子里满是倒灌的雨水。
50年代:新宅浓浓苏联味
20世纪50年代初,建设居住区成了天津市的头等大事之一。1951年,市政府集中投资3316万元,规划建设了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的第一批工人新村。随后,带着浓郁苏联味道的团结里(现改名为团圆里)、友好里、德才里、劳卫里、勤俭里等住宅组团开始出现。
70年代:震后重建成契机
让天津住宅建设在全市大规模开展起来的第一个里程碑事件当数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危陋平房改造。当时天津75%的房屋都在地震时遭遇倒塌及震损。天津市政府随即对震损严重的6个片区进行震后重建。小西关、南头窑等5个小震损重建片随后也进行了建设。这些新建居住区逐步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居住片区。
80年代:建设开发初步成熟
20世纪80年代是天津市住宅建设最繁荣时期之一。到1989年,天津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由1979年的7.6平方米提高到13.7平方米。就建筑角度而言,此时天津住宅的建设开发在规划、建筑、户型设计等方面已经初步成熟。
90年代:大事件解决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人先后迎来了住房制度改革和危改、安居工程等政策性的大事件。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大批解困房和廉租房则从政府和政策方面解决了大量居住困难、收入困难人群的住房问题。
90年代末:华苑、梅江闪亮登场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商品房时代是天津住宅史上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95年,按照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天津市被列为56个试点城市之一。天津市确定以华苑居住区作为安居工程的起步项目。
此后,梅江、瑞江、瑞景等居住区先后启动,住宅品质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而节能方面的领先性也让天津人的住宅水平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三步节能,中心城区新建住宅全部达到65%的节能标准。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共新建节能住宅9949万平方米,占全市住宅总量的57%。
新世纪:新时代新房子新体验
2000年至2008年,天津总共竣工1.1亿平方米住宅,销售住房8686平方米,2008年年底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94%。60年的探索与尝试,开发与改善,让天津人的居住体验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天津地标
梅江
1998年启动的梅江居住区至今已延伸到梅江南等区域。11年间,数十个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商品房项目已经把梅江打造成了天津中高端的代表性居住区。梅江时代到来之前,天津人的居住条件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拆迁、改建、扩建、升级,天津人也在房子的变迁中见证了我们这座城市的成长。 百姓纪事 从里巷老宅“跳”到商圈好房 “河北区锦衣卫桥大街第一胡同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的六位哥哥姐姐也都是在那里出生成长。”54岁的刘永立在家里排行最小,却也是对里巷老宅和“三级跳坑”体会最深的人。
“逢到雨季,每次下大雨屋里都会被倒灌,雨大时甚至倒灌的水面都会与床铺齐平。1953年的那场大雨连降几十天,我们周围大片平房都被冲塌了,大家只好住到附近的学校里去。”
三级跳坑的房子老刘一直住到1998年,根据政府的拆迁政策,老刘分到了一套独单。老刘还迁的房子就在今天河北区金钟路的金田花园里。老刘老宅位置上盖起了新楼房,周围不但交通便捷,大量的商铺、超市、商场也让这块土地成了河北区最热闹的商业中心。
点击60年·居住
1987年,骆锦星以525万元的价格竞得东晓花园的地皮,赢得中国土地“第一拍”。 □ 1949年,新中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 1982年,深圳特区首先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
□ 1984年,国务院批准试点城市实行“公有住房补贴出售”。
□ 1988年,中国第一个土地拍卖、按揭贷款,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商品房小区东晓花园在深圳竣工,当时售价1600元/平方米。
□ 1998年,国务院颁布第23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 199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在“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引导下,贷款买房、按揭等新概念开始登陆中国内地。记者 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