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wb.com.cn/bhzb/res/1/241/2009-09/28/40/res03_attpic_brief.jpg)
新中国成立后,海关的“钥匙”重新回到了中国人手中,天津海关也获得新生,承担起了实现民族梦想的重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天津海关取得了长足进展,为经济事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2008年12月1日,天津海关税收总量突破1000亿元大关。
复兴之始助推外贸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克了天津大沽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于1861年3月23日在天津东浮桥附近设立“津海关”。
贯穿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津海关记录了西方列强不断扩大职权和控制中国主权的历史事实。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了自己的袋子里,这也是中国海关关徽中金钥匙的由来。1950年2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津海关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关”。从此,天津海关获得了新生。此后,天津海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好征税、监管、统计、缉私等各项海关工作,不断探索、砥砺前行。
天津海关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保卫新中国政治经济安全,促进海关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查获了多起走私黄金、手表、鸦片、美钞、钻石等违法案件,1950年6月10日查获的英籍"财生"轮走私出口黄金大案,当时被列为全国第一次查私展览的典型案例。
为支援新中国海关和外贸建设,天津海关自1951年2月起陆续向全国海关、外贸单位输送业务骨干186人,支援边关的创建、旧海关的接收改造和人民海关的建设,为新中国海关事业和外贸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天津海关创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辉煌。
1979年8月,天津海关实行船边直接验放进出口办法,被总署在全国海关推广;
1983年1月,天津海关自行研制的PDP-11/23型计算机正式投入使用,是全国海关第一台计算机用于海关工作;
1983年9月,天津海关试办全国第一家进料加工保税工厂,这一监管模式被总署采纳并于1984年颁布了《海关对进料加工保税工厂的管理办法》;
1988年3月天津海关首批试点运行H883报关自动化系统;
1996年5月,天津海关制定并实行《关员廉政表现群众测评制》,被总署肯定并在全国海关推广。
税收突破千亿大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这对于天津海关来说,也是加快发展最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天津海关按照“在积极推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创业创新创优、做大做强做好”的要求不断创新服务。
2006年,天津海关总关迁至滨海新区,涉及口岸业务的所有部门全部迁入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实现了海关业务布局与经济发展需要的紧密贴合。
2008年,天津海关提出了围绕天津滨海新区布置重点工作,创新工作的思路。全面提高把关服务能力,在有效监管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通关便利,提升天津口岸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促进天津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海关监管的货运量连创新高。2007年,天津海关实现监管货运量1.5亿吨,货值1255亿美元,接收报关单236万份,分别是1978年的20倍、135倍和23倍。2008年,天津海关监管货运量14387.3万吨,天津口岸海关对外贸易值1631亿美元,监管进出境人员105.7万人次,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2.77万艘(架)次,监管进出境邮递物品8.9万件、快件94.3万件。2008年12月1日,天津海关税收总量更历史性地突破1000亿元大关,并最终实现全年实征税收1052.22亿元。30年来,天津海关为国家经济建设聚集财富,累计征收税款4876亿元,占全国海关30年税款总额的11%。
见证民族腾飞梦想
海关为祖国把守经济大门,在每一个监管服务现场,天津海关都以严格把关、高效运作和热情服务为宗旨,在一次次报关监管中,见证了一个民族的骄傲与梦想、一个国家的辉煌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