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新中国成立60年,本市畜牧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畜产品从极度缺乏,发展成今天肉、蛋、奶以及各种制品供应充足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全市乃至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菜篮子。
昨天,来自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的报告表明,如今,畜牧业生产成为天津都市型农业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成为本市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畜牧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带动供给能力的增强。目前,全市人均肉类供应能力达到38.4公斤,比1949年增长42倍;禽蛋人均供应能力达到20.3公斤,比1949年增长10倍。畜牧业极大丰富了全市人民的菜篮子,为全市人民营养膳食结构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畜牧业发展极其缓慢,仅限于局部地区的个别农户饲养。1949年,全市猪、牛、羊的出栏量分别为4万头、0.02万头和0.6万只,禽蛋产量0.9万吨,肉类总产量仅为0.36万吨,人均年供应量仅为0.89公斤。1957年,经过8年的发展,肉类总产量仅增加了0.31万吨,人均供应量增加了0.37公斤。1958-1977年是缓慢发展阶段,本市的畜牧业生产仍然极度落后。
1978-1984年,温饱的解决开始催生广大人民群众对膳食结构、营养合理的客观要求。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为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84年,生猪出栏比1978年增长7.4%,羊出栏增长7.1倍。1985-1996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畜牧业由计划经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畜产品经营体制实现根本转变,市场和价格逐步放开。
1997年至今进入全面科学发展期,2008年,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2.1%,猪、牛、羊的出栏量分别达到301.1万头、21.8万头和63.9万只,分别比1997年增长93.1%、49.2%和1.9%;肉产量达到37.2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9.7万吨,分别增长99%和11.2%,成为农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记者 李海燕 通讯员 杨波】